从倒数第三到国际冠军,这支特战队堪称现实版“士兵突击”

来源:央广军事作者:乔梦 耿鹏宇 李攀奇 臧伯阳责任编辑:姬彩红
2019-12-31 08:28

特战一中队是一个集体,在这个集体里,有人满载荣誉,有人是荣誉的守护者。摄影:张丹

“没时间了!赶紧扎!”秦宏峰急得大喊。

满头大汗的侯旭波看了一眼秦宏峰血淋淋的右臂和针眼处鼓起的大包,咽了一口唾沫,再次把针头扎入战友的血管。

这群平时习惯了磕磕碰碰的糙汉子怎么也没想到,头一回给战友扎针就遇上突发情况,况且还是在国际特种兵比武现场。

就在几秒前,被解救下来需要救护的“人质”秦宏峰已经挨了一针,结果,有队友不小心把针管连带针头给扯了出来。经过长距离运动奔袭的秦宏峰血压上升,鲜血瞬间喷出。

秦宏峰立刻按住出血口,对侯旭波喊:“再扎!”

第二针顺利回血,正在被搬运的秦宏峰扭头一看,队友王军强脸色苍白,几近虚脱,更要命的是,自己的左腿马上就快从王军强手中脱落着地,很可能被判加时!秦宏峰立马按照规则调整,把王军强换成“人质”,右臂夹着伤口,左手抬着“人质”,咬着牙跑向终点。

那次,这支由武警河北总队机动支队特战一中队组建的“天剑”突击队,获得了“勇士竞赛”国际特种兵比武团体总冠军。

这次血洒赛场的经历,让秦宏峰手臂上留下一大块淤青,半个多月都没好。每次有人问他疼不疼,他总是笑着说:“这点皮肉伤都忍不了,怎么能叫勇士?”

“天剑”突击队参加“勇士竞赛”国际特种兵比武,夺得团体总冠军后载誉归来。摄影:张丹

没有天生的特种兵

秦宏峰后来才知道,在他跑向终点的时候,同在队伍里的队长李闯流泪了。

李闯是秦宏峰心中实打实的硬汉,当时是武警河北总队机动支队特战一中队的第九任中队长,现在是他们特战大队的大队长。“他在‘魔鬼周’训练时,后背因为负重60斤溃烂了都没说一句话。”

这么能忍的人,干出一番成绩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这个身高170厘米,体重不超过120斤的“80后”,刚入伍被选到特战一中队的前身特勤中队时,就因为在五公里课目中跑了倒数第一,让全队人记住了他。

现任中队指导员的刘志昌,当时是李闯的班长,到现在他还记得,那个蔫头蔫脑的小个子会跟着下一轮再来一个五公里,往小挎包里装上沙子,一圈圈地疯跑。他逼着自己没日没夜地练习每个特战训练课目,以一种近乎“残忍”的方式磨砺自己。

高强度训练之后,特战一中队有队员腿部抽筋,其他队员立马上前帮助拉伸。摄影:程子健

“‘闯队’训练时,对自己那是真狠。”光听战友们对他的这个称呼,就让人心生敬畏。

入伍第3年,李闯被保送提干;第14年,他带领“天剑”突击队斩获国际特种兵比武团体总冠军。彼时,这个33岁的河北汉子,是中队年龄最大的特战队员,即便现在当了大队长,奔袭时30公斤的负重一点都不会减,大家练多少,他就练多少。

特战队员开展水域搏击训练。摄影:张丹

无论是“魔鬼周”极限训练还是封闭集训,李闯都会先行示范。这个不善言辞的队长,对自己有近乎苛刻的原则。如果你不追问什么,他几乎不会多给你解释一个字。

他不会告诉你自己已经是高龄队员;也不会告诉你只要16分钟内跑完三公里就算及格,自己却要求把五公里跑进19分钟;更不会告诉你260个同年兵里,走到他这一步的只有他一人。

“魔鬼周”极限训练期间,特战一中队队员在泥潭内练习摔擒。摄影:张丹

在王旭光眼里,“特一”跟李闯的成长轨迹有着不少相同之处。

2011年,时任中队长的王旭光本想带着队员代表河北总队在武警部队比武赛场上好好亮个相,结果却排在倒数第三名。装备和体能上的差距让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改!必须改!“压力山大”的王旭光回来后,立马给队员“安排”上了酱牛肉和特战服,又争取到了去“雪豹”突击队的学习机会。

参观见学归来,王旭光摸索出速度射击这一套在当时有些“离经叛道”的路子,没过几年,武警部队全面推行“绝对快、相对准”的射击理念。

枪是军人的第二生命,对于特战队员来说,枪更是自己亲密的战友。摄影:程子健

理念有了,场地又成了新问题。他又带着战士们在山里建出了一个野外训练场。

“后来比赛出发前,单位领导叮嘱我们‘这次可不要再拿个倒数回来咯’。”王旭光回忆说。

七年时间,“特一”越来越有“特”味。再后来,李闯接过王旭光的班。打好基础的“特一”,在2017年终于“闯”出一番天地,拿下了国际特种兵比武团体总冠军的好成绩。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