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张天南 付思远 潘振军 等责任编辑:刘秋丽
2019-09-04 20:31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去世 曾隐姓埋名28年

这是于敏在工作中(1980年摄)。

1月16日,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重要推动者,“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改革先锋奖章获得者于敏去世,享年93岁。

1926年,于敏生于天津的一户普通人家。1944年,他考上北京大学理学院,师从张宗遂先生学习物理。于敏在物理学科上展现出过人的才华,毕业后即被调往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协助钱三强等著名物理学家开展科研工作。

60年代,在钱三强的组织下,于敏等年轻科学工作者放弃了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中业已取得的巨大成果,转而开始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氢弹研究工作。

在研究团队中,于敏是唯一没有留过学的,他几乎是从一张白纸开始进行氢弹研究工作。在1966年大半年的时光里,于敏先生带领团队,凭借惊人的记忆力和人手一把的计算尺,完成了对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研究,解决了氢弹制造的关键问题。对比世界各国从原子弹到氢弹的突破原理试验时间——美国7年3个月;英国4年3个月;前苏联4年三个月,中国仅仅花了2年8个月,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69年到1973年这段时间里,于敏先生的身体因为高强度的科研工作垮了下来,短短5年时间里,他曾经3次和死神擦肩而过,多次出现虚弱、便血、休克等严重症状。

在后来的采访中,满载荣誉的老人回首沧桑往事时显得波澜不惊,他委婉地拒绝了“氢弹之父”的称呼。老先生家中客厅一幅字上,赫然印着“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2014年,于敏先生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他的颁奖词是这样的:“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漂泊一生,归来时止不住满头白发;满目沧桑,不声不响已成国士无双。在旁人看来,老一辈知识分子的人生免不了辛苦沉寂。但是于敏先生却是这样看的:“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综合新华社 光明网等)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