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拥传家宝闪亮宝安湾——深圳市宝安区新时代军政军民关系亮点扫描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杨勤良 吴建忠责任编辑:杨帆
2019-07-20 06:39

“革故鼎新,得宝而安。”深圳市宝安区向海而生,因湾而兴,作为革命老区,也是拥军优抚大区,多年来密切联系着数十支部队,2003年以来连续四次荣膺“省双拥模范区”称号。进入新时代,宝安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双拥作为最美传家宝,依托宝安湾建设实践,谱写着新时代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一家亲的崭新篇章。

请关注今日《解放军报》的报道——

双拥传家宝闪亮宝安湾——深圳市宝安区新时代军政军民关系亮点扫描

■杨勤良 吴建忠

“革故鼎新,得宝而安。”深圳市宝安区向海而生,因湾而兴,作为革命老区,也是拥军优抚大区,多年来密切联系着数十支部队,2003年以来连续四次荣膺“省双拥模范区”称号。进入新时代,宝安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双拥作为最美传家宝,依托宝安湾建设实践,谱写着新时代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一家亲的崭新篇章。

①大协作与小切口

讲规模求细节,这里的双拥有特色

2005年撰写《沂蒙之子——卓继福回忆录》,2009年创建老战士纪念馆,2010年创办深圳市老战士口述历史研究会。在宝安区,深圳市爱国拥军模范卓振翠可谓家喻户晓。由她一手创建的全国首家老战士纪念馆,更是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

这只是一个缩影。在宝安区,双拥工作有两个“大”:全面壮大社会拥军力量,全面创新军地军民大协作模式。

“发展不忘国防,致富不忘拥军”,宝安区全区干部群众满怀真情实意拥军,初步形成了党政带头拥军、部门联合拥军、社团热心拥军、群众自觉拥军的大拥军格局。

在大协作过程中,军地双方互办实事、守望相助,唱响了军爱民、民拥军的宝安“好声音”。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应急管理等领域,军地双方密切协作,不断取得新成绩。

其中一个“大动作”,在全国备受瞩目:2018年,在宝安国际机场举行的联合演练,赢得上级单位的高度评价。宝安区还成立了以区国防动员委员会为龙头,以区应急管理委员会为依托,以驻区部队、民兵、预备役人员为骨干的宝安区综合应急救援大队,改变了以往应急指挥军地分割、自成体系、封闭运行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驻军部队和企业、学校、社区等普遍结对共建单位,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一切工作,关键在于狠抓落实。双拥工作的大思路、大动作的落实,同样需要抓细、抓小、抓实。

在宝安,有两个小细节同样令人感慨万千:一个是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宝安日报》,每周推出一名优秀军人,宣传军人的感人事迹,将双拥工作推向一个新高潮;一个是宝安区人武部与凤凰岗小学双拥共建,组织开展校园国防教育活动,国防教育从娃娃抓起,拓宽了渠道,丰富了内容。师生国防观念显著提高,凤凰岗小学被上级评为“国防教育示范校”。

②远规划与近落实

千好万好,优抚对象满意才算好

走进《高山下的花环》主人公梁三喜原型人物王发坤烈士的家,宝安区爱心企业家李新华被深深震撼了。2016年7月,他得知烈士的家人生活困难,当即筹集资金,赶到贵州慰问,帮助修建新房,还解决了烈士两个孙子的就业难题。

双拥工作不局限在“家门口”,源于宝安人站得高、看得远:立足深圳看宝安,放眼全国看深圳,宝安更懂得双拥工作长期怎么抓,近期如何干。

就业优先是一项国家战略,要避免更多类似王发坤烈士家的情况出现,双拥工作就必须向民生聚焦,抓住创业谋划远景,立足就业贴近愿景。宝安人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在政府与民间的创新联动中,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迈出了坚实步伐。

政府导向明确,举措到位。宝安区优抚安置工作的“五个100%”,让前来观摩取经的各地双拥口负责人刮目相看:转业干部100%安置在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随军家属100%对口安置;军人子女100%上公立学校;伤残军人和参战人员100%优抚到位;重点优抚对象100%每月走访慰问一次。对此,区委书记姚任有一个最真切的体会:“千难万难,真重视就不难;千好万好,优抚对象满意才算好。”

民间行动自觉,爱心满满。自主择业军转干部陈福全把自己的企业定位为“创业军校”,先后吸纳300多名退役军人就业,扶持103名军转干部和退役军人走上创业之路。在陈福全看来,老兵党员有“三块长板”——思想好、执行力强、特别能战斗,他所在企业依托党员和退役军人,组建了猛虎、开拓者、龙腾、勇士、巾帼、王牌、尖兵共7支“战队”,这一做法被许多地方借鉴。爱心企业家李新华成立“富华文化老兵关爱基金”“拥军之家”,为现役军人、退役老兵及军属免费提供培训、养生保健等服务,让“家门口”广大军民直接受益。

③快节奏与慢体验

倾心尽力,打通服务保障“最后一公里”

在宝安,退役军人一旦有诉求,总能够得到及时回应。

这得益于“1+10+124”三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的全面建成:2019年3月,宝安区高标准组建成立退役军人事务局, 并在全市率先成立退役军人服务中心,1个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10个街道、124个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应运而生。据悉,今年落实服务体系建设经费2800多万元,到位工作人员317名。

双拥工作事关大局,慢不得,上级明确的、本级看准的、优抚对象热切盼望的,就要雷厉风行地快节奏加以推进。

2016年以来,宝安区共安置军队转业干部164名,其中处级干部9名,每年安置数量均居全市前列;接收退役士兵467人,发放一次性退役经济补偿金5167万元。区委、区政府大刀阔斧抓落实,以制度刚性保障随军家属的工资待遇、财政补助和就业环境,《宝安区随军家属安置工作程序》和《宝安区随军家属安置工作办法》就是对照标尺,随军家属100%对口安置,赢得了驻军部队和随军家属的高度认可。

双拥工作关系千家万户,秉持尊崇之心,组织开展活动,务必细而又细。在双拥对象的“慢体验”中纠正偏差、改进工作,成为宝安区又一亮点。区委、区政府提出,全区要像海裕社区那样,努力实现涉军工作零投诉、零上访。

全区结合“五员进社区”和网格化管理,将区内826名优抚对象落实到街道和社区干部,密切联系,及时沟通,每月上门走访,悉心开展慰问、送药、免费体检、短期疗养等关爱活动。

尤其令人称道的是,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还配备了专业心理咨询师及律师,全面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全员、专业规范的服务保障网络,打通了服务保障退役军人的“最后一公里”。自2017年起,优抚对象家庭每户每月可享受免水费和排污费12立方。

④热效应与冷功夫

不显山不露水,做好“地平线”以下的工作

今年以来,宝安区深入开展向张富清老英雄学习活动,区领导带头为全区7809户家庭悬挂光荣牌,组织人员采访30名健在的东江纵队老战士及北撤人员,编辑制作12辑《东江纵队老战士及北撤人员回忆录》纪录片。

深圳市领导称赞,在宝安,双拥工作年年有热点,月月有看点。

2016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宝安区双拥办、区民政局举行“寻找最美军人”活动,李文、林泽钦等10名现役军人,陈敏学、胡建阳等10名退役军人分别获得“最美现役军人”和“最美退伍军人”荣誉称号。

“热效应”背后,凝聚着宝安人在双拥工作中的“冷功夫”:默默无闻,久久为功,不显山不露水,把“地平线”以下的工作做扎实。

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弘扬革命英雄主义,成为宝安人最舍得花人力、物力给予大力支持的一项工作。在区委、区政府和区人武部共同努力下,中共宝安县“一大”会议旧址得到及时修缮, “一大红色印记”得以广泛宣传,2016年以来7万多人次在这里重温历史、缅怀先烈、接受教育。

在全国首家老战士纪念馆,展出了红军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及和平年代英雄事迹等大量红色文物,馆内有珍贵口述历史影像资料、文献、信件及手稿、老照片、将士亲笔题名的革命回忆录等约10000件,以及300位年龄在80岁以上老战士共5万分钟的口述历史影像资料和600多位抗日抗美老战士手印。

热处有人学,冷处有人干。在宝安,双拥工作落地生根,“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的氛围浓厚经久不衰。富华培训基地200多米的“拥军文化长廊”,成为经典红色阵地;《宝安军人风采》中73名宝安优秀军人的感人事迹,深入人心。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