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屋脊上的“精神磁场”如何留住青藏线的兵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何勇民 李磊 朱伊丹责任编辑:于雅倩
2019-05-30 02:46

“我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今年清明节,某管线大队官兵来到格尔木“将军楼”,重温入党誓词,宣讲红色故事,让官兵在寻根溯源中感悟战斗精神,激发血性豪气。

这座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两层砖瓦土木结构的小楼,便是被誉为“青藏公路之父”的慕生忠将军当年率部修筑青藏公路时办公和居住的地方,人称“将军楼”。

1953年8月,刚从抗美援朝战场回国的慕生忠,征尘未洗便奉命率部进军青藏高原,探寻打通连接祖国内地与西藏的物资运输通道。

部队行至昆仑山下的一条河流处,部属问他:“我们在哪里安营扎寨?”

“格尔木!”

“格尔木在哪里?”

慕生忠望了望四周荒漠,将手中铁锹猛然往地上一插:“这里就是格尔木!”

于是,部队在格尔木河两岸扎下营盘,官兵清除杂草,赶走狼群,搭起第一批帐篷军营,栽活第一棵杨柳,收获第一茬蔬菜,完成了格尔木市从无到有的奠基工程。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将军楼”栉风沐雨,仰望昆仑山高,俯瞰江河流长,见证了格尔木市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一代代青藏兵站部官兵的热血担当。

“将军楼是一座丰碑。”如今,每逢重大任务、重要节日,青藏兵站部都要组织官兵到将军楼接受传统教育,引导官兵传承红色基因,用优良传统擦亮“精神刀锋”。

一次,西藏那曲、阿里、日喀则等地区遭受特大雪灾。兵站部官兵接到上级命令后,立即行动起来,连夜突击装车,105台运输车满载着救灾物资向灾区疾驶。车队行驶至唐古拉山时,山沟被雪填平了,公路被雪覆盖着,哪里是沟,哪里是路,只能凭借山的位置来判断。一些车辆深深陷入了雪坑。官兵跳下车,用脸盆、铁锹铲雪开路。饿了,啃一口压缩饼干;渴了,吃一把雪……5天5夜后,官兵把救灾物资安全送抵灾区。牧民群众欢呼雀跃:“金珠玛米!救命菩萨!”

爬雪山、趟冰河、越戈壁,某管线大队三级军士长崔新泽每年有160天奔波在青藏线,探索研究出管线“带油焊接”新技术,先后100余次参与管线抢修任务,为国家避免经济损失800余万元,培养技术骨干70余名,在亘古不化的冰雪中燃烧着火热青春。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