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访谈:灾后文化遗产保护既是重建物质家园也是重建精神家园

来源:四川日报作者:吴晓铃责任编辑:杜汶纹
2018-05-09 10:21

价值

四川灾后文化遗产保护经验值得全世界的同行借鉴

记者:这次灾后文化遗产保护,有哪些值得总结的经验和启示?

单霁翔:四川灾后文物保护与重建,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245个灾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项目全面完成,向祖国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回顾震后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做法,对于做好当前和今后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攻坚克难、敢于担当。震后第三天,四川省文物部门就迅速上报了首份翔实的灾情报告,为国家实施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决策依据。二是精心组织、科学指挥。将促进灾区经济社会发展,让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民众,作为灾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的根本宗旨。三是心系灾区、情系灾区。全国文物系统和对口支援单位汇集成风雨同舟、共克时艰的强大合力。

灾后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也给了我们许多极其珍贵的启示:

必须大力发扬中国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必须尊重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的规律、坚持科学决策、规划先行;必须扎实做好文化遗产事业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最大限度减少突发事件对文化遗产的危害;必须加强防灾减灾研究,提高综合抗灾能力,做到未雨绸缪;必须忠实践行以人为本、民生为先的理念,满足灾区民众精神文化和情感需求。

其中,基础工作又是文化遗产事业的基本依托,也是及时、科学实施灾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保证。抗震救灾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检阅和展示了这些年来基础工作的成效。地震灾害中,绵阳博物馆的文物中心库房就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从2004年起开展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达标建设试点,2007年建成了具有高抗震性能的区域性文物中心库房,集中保管全市的部分珍贵文物。没想到一年后就发挥了作用,馆藏的文物几乎没有任何损坏。

记者:这些经验有无复制并推广的价值?单霁翔:经验其实已经开始在其它地方运用。此后的云南楚雄地震和青海玉树地震,国家文物局就启动了应急机制,使地震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得以有序开展。

国际社会对我国震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也给予高度评价,指出“四川震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取得巨大成功,其做法和经验值得全世界的同行借鉴与学习。”

10年后的今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通过恢复重建,四川呈现的蓬勃生机,这与灾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取得的优异成绩密不可分。衷心希望全国广大文物保护工作者能把汶川地震灾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宝贵经验,切实运用到全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

展望

让博物馆成为文化绿洲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记者:四川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在“让文物活起来”的当下,我们还应该怎么做?

单霁翔:文物是祖先留下的物质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要更加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使我们灿烂的传统文化融入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使我们的未来能够更有前进的方向,也更加有文化底蕴。这需要考古学家、文物工作者、博物馆人员的共同努力,让艰深而古老的遗产变成今天人们能够读懂、能够和生活有联系的内容。故宫博物院也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比如用数字化技术、互联网技术、文化创意产品、展览,让人们在今天感受到古人的智慧,这是我们下一步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至于博物馆,我想它们都应努力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文化绿洲,也一定可以完成和公众的情感对接。我至今记得,金沙遗址博物馆、武侯祠等文博单位在第一时间打开大门,开放绿地和广场,为市民提供紧急避难场所和基本生活需求。那一刻,博物馆与民众心贴心,人们感受到公共文化机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记者:未来,博物馆还应从哪些方面努力,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单霁翔:博物馆需要充分利用文物资源优势,借助互联网,更好地满足群众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促进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博物馆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护与研发,已成为传承创新的有效途径。例如,采取3D数字动画技术,通过图片、视频等丰富形式,复原、再现历史文化场景、事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生成具有真实感的历史角色、情景等。我曾在全国两会上建议宣传推广“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促进博物馆与相关领域融合发展,鼓励社会参与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其次,有助于培养既懂专业,又有创意、善管理、有视野的博物馆专业人才;最后,可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培育文化遗产资源合作利用的新模式和新业态。

回首10年

那些最幸福最温暖最亲切的时光

无论是担任国家文物局局长,还是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期间,单霁翔有一个习惯一直没变:喜欢穿布鞋。

他说布鞋脚感舒适,实际上方便了寻访古迹。2008年5月19日,单霁翔就是穿着一双黑色粗布鞋在灾区马不停蹄考察灾情。他带头穿过倒塌的二王庙古建筑群,爬上损毁严重的窦团山云岩寺,在崎岖山路上可以把年轻人甩在后面。曾经十多次和单霁翔见面的都江堰文物局工作人员,记忆最深的仍然是他那双满是尘土的布鞋。

他说在灾区忙碌一天吃一碗3元钱的豆腐脑的时候最幸福,与基层文物工作者每次相见和告别的拥抱最温暖,穿一双布鞋走遍灾区古迹最亲切。他说只有深入到文物受损最严重的地区,才能对受损文化遗产了如指掌,也因此对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紧迫性、重要性感受最深,心急如焚,这直接促成了全国政协多个提案的提出,也推动了举全国文博之力援助四川灾区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付诸实施,因此,四川今天文化遗产之美,是四川也是全国文博人共同努力的成果。

弹指10年。已转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单霁翔依然于百忙之中挤出时间,梳理出2万多字的《抗震救灾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回顾》。10年回首的价值正如文中所言:抗震救灾中体现出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所展现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凝聚力,正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诠释。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