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有泪”袁仕聪:我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

来源:人民网作者:黄子娟责任编辑:王俊
2018-05-07 16:31

汶川三周年·重访抗震救灾英雄

“英雄有泪”袁仕聪:我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

●人民网记者 黄子娟

原成都军区司令部动员部副部长袁仕聪。(杜天廓 摄)

提起袁仕聪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马上会回忆起,他就是当年三次路过母亲和侄女遇难废墟没停步抢救,而是去执行其他抢救任务的那位上校,他的事迹早已不知感动了多少人。四川省军区司令员夏国富将军主动向袁仕聪敬军礼时说:“他是我们人民军队指挥员的楷模,这个迟到的军礼,代表一个老兵对他的敬意。”

 

2008年5月19日,一提起两位逝去亲人, 袁仕聪就内疚不已,泪流满面。

这个铁骨铮铮的硬汉站在废墟上回忆两位遇难亲人时泪如雨下,那个瞬间也深深印在了人们心中。三年后,当记者再见到袁仕聪时,他已被调任到原成都军区司令部动员部任副部长,和蔼亲切的笑容渐渐覆盖了当年失声痛哭留下的印象,只是三年的光阴从袁仕聪已略显斑驳的白发中显露出来。言谈间,四川人耿直的个性表露无遗,话虽然不多,但稳重质朴的语言满载着沉甸甸的重量。

一个月不刮胡须 被孩子误喊“爷爷”

当再谈及那场地震时,袁仕聪用了“天崩地裂”四个字来形容,对他个人而言,内心的伤痛和忙碌的工作是个此消彼长的过程。谈到灾后重建,袁仕聪说,他和他的团队主要担负指挥救灾部队进村落户,帮助群众收割庄稼、打板房等工作,看起来简单,却是些最繁杂劳累的活儿,袁仕聪一干起来就不愿停歇,一个壮实的中年男人,面色蜡黄,脸部浮肿,一下子瘦了近十公斤,他身边的领导和战友全都心疼不已,生怕他的身体熬不住。

当我问他,灾后重建过程中,一直这么忙碌的工作,从来也不休息,有没有感觉到累时,袁仕聪没有直接回答我,只说了一个简单的小故事。当时,他去到一个受灾比较严重的小镇,下去组织给老百姓盖临时搭建的房屋。“我去的时候,一个多月时间没有刮胡须了,有一位农村的女同志抱一个小孩,见到我就对孩子说,喊爷爷,快喊爷爷,我当时想,我有这么老吗?”说到这儿,袁仕聪露出了憨厚的笑容,他说,大家见到解放军,就像看见了亲人,不管叫我什么,都是一种尊称,而且,在那个时候,我确实没有仔细看过自己的面容,看着家乡的一草一木被废墟掩埋,心里想的和唯一能做的就是重建家园,让老百姓尽快摆脱地震的阴影,过上比地震前更幸福快乐的生活。“你看,现在我们做到了,昔日的灾区已经恢复成美丽的家园。”袁仕聪的眼睛有些微微泛红。

多次临危受命救灾抢险 沉着应对处变不惊

汶川地震以后,2008年8月,袁仕聪被调任到泸州军分区。2009年3月,泸州发生了古叙森林大火,袁仕聪当时任副指挥长,指挥了当地的三千多民兵,成功地扑灭了大火。在青海的玉树地震和甘肃舟曲泥石流发生时,袁仕聪组织协调四川省军区民兵奔赴灾区抢险救灾。

特别是去年,汶川县映秀镇发生了泥石流,这对重建工作是一个艰巨的考验。由于5.12地震以后,山体松动,一下大雨便形成了泥石流,军区首长让袁仕聪乘直升机前往灾区视察灾情,并组织部队救灾。“当时的映秀镇,由于泥石流阻断了河流和河道,眼看新修的映秀镇转眼就快要淹没了。我们马上组织部队和地方的工程施工队疏通河道,紧张的十多天不间断工作,终于让泥浆分流,回到原来的河道上,新修的映秀镇得以保存下来。”袁仕聪轻描淡写的描述着抢险救灾的过程,然而我们知道,在无数个紧要关头,他用最坚实的脊梁阻止灾情的蔓延,他用最强壮的臂膀抢救危难中的群众,也正因为如此,他的脸上多了份处变不惊的沧桑,这是经历过生死后的坦然,也是繁华去尽后的沉淀。

回望汶川三年: 我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

快要到汶川三周年了,一想起母亲和侄女,袁仕聪的内心仍然感到非常内疚,或许这种伤痛现在已经风化在心里,但袁仕聪并不介意在陌生人面前表达他内心柔软的一面,毕竟他的遭遇,是大多数人无法承受的。

当被我问到,这三年来最大的感触是什么时,袁仕聪告诉我,他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一场地震,夺走了很多人的生命,在这点上,我是幸运的。除此之外,我还参加了救援行动,我的工作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所以我是幸福的。”

作为一名军人,袁仕聪对抗震救灾精神对于军队的意义有着深刻的理解,“作为解放军,抗震救灾精神让我们更加认识到,军队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始终不能变,无论是抗震救灾还是在一些小型的救灾行动中,只要我们军队为人民作出了应该做的事情,老百姓不会忘记我们,人民群众会把我们举过头顶!”

三年的时间,不论是灾区重建,还是老百姓的精神面貌都焕然一新。当我问他,作为一个四川人,您觉得四川人这种开朗、乐观、坚强的动力源自于哪儿,袁仕聪不假思索的说:“四川也是一个迁徙过来的省份,很有包容性,在生活中,无论遇到大灾难或者小事情,他们都能挺过去,都能扛过去,我们一直都坚信,风雨后必能迎来彩虹!”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