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之后,让我们依然坚守汶川的人性之光

来源:东方早报责任编辑:刘秋丽
2018-05-07 15:11

这个5月,四川盆地杜鹃花开得正艳,一片曾遭受地震重创的土地,又重回人们的视线之中。

对于来自灾区千里之外的我们,那些无法轻易从脑海中抹掉的记忆,更多的场景依然停留在3年前。遇到熟悉的人与物,我们脑海中的第一记忆依旧是他(她)的家人在地震中永远睡去了。这一刻,对方在笑脸相迎,而感伤的却是我们。

幸好,灾民们总是笑得很开阔。3年之后,汶川容颜已改,这片饱经摧残的土地上的人们也习惯了新的生活篇章。他们远离了泪水,喜怒哀乐不再掩饰,酒醉后也会放声欢唱,对邻居不满也敢于骂街了,偶尔甚至还会跑到别人家门口骂娘。而这份世俗,却拉近了我们与他们的距离,以至于深夜跟他们一起喝酒乱喊时,还会想写稿时称他们“映秀灾民”还是“映秀居民”。我们开始由衷地佩服起他们——他们没多少文化也不善言语,但3年来,他们是忍着失去亲人的悲痛挺过来的,这是多么不易。

人心是新的,汶川的一切,眼前的建筑、桥梁、道路、工厂、学校更是新的。“水乡藏寨”汶川三江乡,景观大桥、旅游栈道、民俗步行水街吸引着游人,这里已经成为国家4A级景区;东方汽轮机厂从绵竹搬到德阳,新基地占地2600亩,震后发电设备产量已经接近震前40年总产量;连通成都市区和都江堰市的成灌快铁早就开通,75公里长的铁轨已经运送了几百万旅客。

在渔子溪边公园的一个角落里,你依然能找到映秀小学旧址那根锈迹斑斑的老旗杆,旗杆下两株黄菊被风吹干了。地震中,映秀小学200多名师生遇难,学楼、综合楼、宿舍楼全部倒塌。

现在,渔子溪另一边,映秀小学新校园已经建好。这是一座“超级校园”,楼房外观呈现红绿橙黄白相间的现代化风格,建筑物采用“轻钢薄壁墙”新材料,使用的钢筋超过普通建筑标准好几倍,教室里配备着国内最先进的触屏电子白板。

汽车狂飙在灾区的公路时,会途经超长的隧道与跨山的大桥。这些都是援建者们抢修的成果。崭新汶川的背后,是全国的倾力相助。18个省市一一对应对口援建重灾区,百万建设大军进入四川。几年之中,你能在灾区的所有工地找到他们。在板房,他们熬夜研究图纸;在隧道,他们爬山勘察地形;在桥下,他们潜水修补桥墩。很多人并没有真正关注过他们的生活,而他们的工作真的很乏味,日复一日蹲守在工地与灰尘、机器为伍,日复一日奔走在板房做那些周而复始的杂活。而走在通畅的大道上,那些早已远去的工人形象越显高大。我们终于理解,灾民们为何曾对这种枯燥的新闻感兴趣。一位上海赴都江堰的援建人员当时对我说,支撑他们的信念并不复杂:“有时候听当地人讲经历,突然会感觉他们失去了那么多,我们能帮到的地方就多帮些。”

能帮就多帮些,其实这就是地震发生之后人们的共同感受,在媒体上,文化人喜欢把这种信念简化成“守望相助”。原来,笨重的钢筋水泥里并不只有沙土,那是凝结的爱,凝结的善,凝结的奉献……总而言之,是凝结的人性之光。5·12后,这个民族爆发出了巨大的情感,人们为那些来自灾区的消息一次次流泪,悲伤的,感动的,倔强的,欣慰的。擦干眼泪之后,所有人都感觉可以为灾区做些什么,或者,为身边的人做些什么。

在汶川,人们会对素不相识的人倾情帮助,付出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灾区做志愿者,忍受巨大压力投入到和灾区有关的工作里。

在一场重大灾难之后,人性之光,突然从一个抽象的名词变成了具象的动词。在捐款时,你看到人性之光;在支教时,你看到人性之光;在援建时,你看到的依然是人性之光。这种人性中善的力量如此坚韧而绵长,以至于今天我们谈起地震时普通人的善举,依然能感到震撼。

这种人性之光,让川人感念至今。在映秀,我们又见到了当时映秀公墓的守墓人马佛羊。2008年地震之后,我们和他相识,每次来映秀,都要见他一面,否则心里就好像缺了什么似的。今年见面的时候,老马很高兴,清晰地喊出了记者的名字。遇到来采访的记者,很多人都拉着他们去家里吃饭。

这好像就是传说中的“感恩”吧,即使当初我们中有的人并没有给予过他们什么实物的帮助,其实受之有愧,但他们依然记得那些曾经接受过的帮助。在平时聊天时,他们经常会聊起“来自外地的某某人”,这些人或给小孩送过书包或帮他们盖过房。有些往事已经被无数次提起,但有些故事就是经得起一再讲述,再听时一不小心还会听入神。

3年之后,我们重回汶川,不仅仅是回到地理上的汶川地震灾区,更希望回到精神上那片闪耀着人性之光的土壤。我们寻找那些被改变的城镇,也寻找那些不变的人性之光。此时此刻,茶余饭后闲聊时,人们会谈到最近从报纸看来的最惊悚的新闻,有时谈论的主角是撞人之后再补上几刀杀死路人的大学生,有时是把三聚氰胺掺入奶粉的商人,有时是把超生的孩子抢走让外国收养的地方官员,在这种时刻,总有人把“道德滑坡”、“人心不古”作为这段对话的总结陈词来收尾,仿佛这是一切的终极原因。

人性之光其实从未改变。在人们的内心,都有一片最柔软的地方,那里隐藏着那些光亮无比的美好,汶川的经历就是明证。我们需要的,只是一个能保护这些光亮的空间,激发这些光亮的环境,鼓励这些光亮的制度。

3年间,汶川容颜已改,人性之光永存。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