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孝,不过是用双手拖住父母渐行渐远的背影

来源:解放军报客户端作者:耿陈责任编辑:任爽
2018-02-22 10:52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目送》

他是杨帆,是中国第三批赴利比里亚维和武装警察部队成员。炯炯有神的双眼,壮实的臂膀,加上一脸灿烂朴实的笑容,他是远在一万三千公里之外的非洲大地上,140名维和警察队伍中最普通的一员,可他也有着最不普通的牵挂,系在万里之外的家乡营口。

杨帆的父亲也是一名军人,同时还是和他毕业于同一所武警院校的老学长。从小生长在军人家庭的杨帆,对聚少离多这个词的理解是正面大于负面的,尽管自懂事开始,父亲似乎就没有在家过过除夕,但在小杨帆的概念里,母亲总是告诉他父亲的职业是奉献的、是伟大的,而父亲也始终在用自己的言行在诠释着职责和担当。等到长大成人,带着从小对父亲的崇敬和对军旅的憧憬,杨帆选择了军校,穿上军装成为了一名军人。毕业后没几年,怀着莫大的使命感,杨帆又报名并通过选拔,成为了中国第三批赴利比里亚维和部队的成员。

他还记得那年是2014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他认真地说,在那样的一个屈辱的历史背景下,120年后的今天,我们的国家却可以强大到可以进行世界维和任务,这是一种非比寻常的意义。“当时就想着,必须去!”杨帆一脸坚毅。

身后的父母也微笑着点头,可看向儿子的目光里却藏不住不忍和不舍。

杨帆的父母现在都记得为儿子加入维和部队签署同意书时的心情。母亲捧着那几张薄薄的纸看了又看,又是担心又是叹气,却又害怕电话那头的儿子听出来。“你签吧,我不管了。”说完,随即把同意书推给杨爸爸,自己进了屋;屋外,父亲偷偷掏出手机查了查利比里亚的情况,简单扫了几眼又把手机揣回了口袋。作为一个老兵,父亲的血液里也流淌着血性,听着孩子的介绍,他也为杨帆的选择感到自豪和兴奋,甚至自己都压抑不住跃跃欲试的冲劲儿。可作为一个父亲,他如何放心的下,儿子就此前往战火不断的利比里亚,更何况,当时还是埃博拉病毒正猖狂的时候。

执笔的手反复拿起又放下,父亲挠着有些白了的头发,进了里屋,看到杨妈妈翻出了杨帆的军校录取通知书,摩挲着上面的照片不说话,相顾无言,两人的眼眶都有些发红。

那年的春节,大年初一早晨,杨爸爸从爆竹声中的门外裹挟着寒风进了家门,电视机喜气洋洋的画面,家里却有些冷清,杨爸爸赶紧收拾了心情,招呼杨妈妈一起下饺子,在冒着热气的厨房里心照不宣地分散彼此注意力。可等到饺子上了桌,刚吃了两三个,杨爸爸就饱了……这些,杨帆不知道,他只是在万里之外的岗亭上,望着海边的月亮,在咸湿的海水里,鼻子却开始发酸。

每次难得回家,杨帆和父亲都有一个特殊的“仪式”,就是双手握拳,互相在胸口怼两下,像是战友哥们间的打招呼。以这样的方式父亲可以检查检查儿子是否依然壮实,儿子看看父亲的身体是否仍然硬朗。而母亲总是最幸福的,每每一家三口出门逛街,母亲两手各牵一个,把军人的手握在掌心,那种带着爱的安全感千金不换。

回家吧回家吧,任务结束就回到父母身边尽孝。

出去吧出去吧,儿子的职责和征途在星辰大海。

当这一家三口,两个军人,互相牵在一起,背影就不再只是目送的结语,更是等待重逢的开始。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