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81年前的“国家记忆”永不能忘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潘 娣 卢遵侯责任编辑:王俊
2018-12-12 04:16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入南京,对我同胞实施长达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万生灵惨遭杀戮,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页。81年过去,中华门城墙上战争留下的弹孔依旧清晰可见,“万人坑”的累累白骨诉说着当年那段沉痛的历史。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

今年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设立的第5年。5年来,国家公祭日以一段悲壮历史的复原与定格,缅怀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及所有在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被杀戮的死难同胞,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付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5年来,国家公祭日以国家名义强化“国家记忆”,极大地激发了爱国热情,凝聚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力量;5年来,国家公祭仪式的举行在国际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

请关注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的详细报道——

201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现场。新华社记者 李 响摄

永不能忘的“国家记忆”

——写在第五个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

■中国国防报记者 潘 娣 通讯员 卢遵侯   

从一天到全年——    

铭记历史,决不让悲剧重演

12月9日下午,南京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工作人员正在为第五个国家公祭仪式做着准备工作。

张建军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筹备公祭的5年,让他百感交集,倍感振奋,“公祭上升到国家层面之后,在情感的表达与延续,提升民族凝聚力方面发挥了无可比拟的作用”。

“公祭仪式上,警报声响起,瞬间将我们带回那个民族危难的年代。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军人,这是刺入灵魂的声音与拷问:面对外寇来犯,我能做些什么?回想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自己更清醒地意识到身上担负的使命和责任。我们决不会让历史悲剧重演。”参加了3次国家公祭仪式的南京警备区政委张宁谈到国家公祭给他的深刻印象时说。

和张宁一样,南京一中高二5班的学生陆尧至今清晰地记得去年在国家公祭仪式上和其他79名南京青少年代表一起朗诵《和平宣言》的场景,他们从那段沉痛历史讲到了民族复兴,心情也随着宣言内容从沉重到激昂,“历史值得被铭记。我们在准备朗诵过程中听了《和平宣言》作者创作的心路历程,又在公祭现场体会到了不忘屈辱、守护和平的信念与力量。”陆尧告诉记者,今年她又报名参加了国家公祭仪式上的现场朗诵,她想让更多的人铭记这段历史。

每逢公祭日,凌厉的防空警报都会响彻南京上空,行人停步默哀一分钟,汽车驻车按响喇叭,长江航道上轮船长鸣汽笛……整个城市沉浸在悲痛之中。这一声长长的警报,击中了人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沉痛的记忆在这一刻被唤醒。81年过去,时间改变了很多,但烙刻在人们心间的民族之痛永远也不会改变。

这些年,南京市栖霞区小贝壳幼儿园每年12月13日前都会组织大班小朋友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不只是幼儿园,在南京,对英雄烈士的祭奠、爱国主义教育等活动已经从国家公祭日当天演变为全年的常态活动。

在南京学生的课程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是必修课;燕子矶公园等17个丛葬地全年持续接待众多中外参观者献花祭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每天8点半开馆进入的前12名观众撞响和平大钟;南京一中等学校周末或节假日时间会组织志愿者队伍去雨花台烈士陵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进行悼念祭扫等活动;江苏省联合南京市军地各部门每年在烈士纪念日当天都会组织新婚夫妇到烈士陵园献花……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