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主张报复 但绝不能忘记

来源:大河网责任编辑:刘秋丽
2014-12-09 11:47

庞嘉季老人拿着商报,和记者说他的意见

他说,我们不主张报复,但绝不能忘记,要懂得民族灾难的分量

1937年11月,南京下关江边挤满了逃难的人,一个月后这里堆满了尸体;1937年逃难的庞嘉季以为很快会见到母亲,谁知一走就是8年……

“这不仅是南京人的苦难,也是民族的苦难。”昨天,河南商报收到了一位88岁老人的来信。他在信中对河南商报12月14日对于纪念“南京大屠杀”报道的编排提出了意见,“好像不够重视、突出,缺乏分量”,“好像这只是一个城市、地区的悲剧。”

他在信中说:对于历史,我们不主张报复,但是绝不能忘记;对于民族灾难,要懂得它的分量和位置。

回忆篇

2013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76周年纪念日,在外界的纪念声中,郑州市一位祖籍江苏的老人的记忆被唤起,他叫庞嘉季,76年后的今天,他向河南商报记者讲述了仓皇辞乡的场景、孤苦漂泊的日子,还有归乡后,南京街头摆满的香案。

辞乡

江边全是遗弃的行李

“日本人要打来了,我们得去避避。”1937年11月中旬,距离南京沦陷还差一个月,庞嘉季的姐姐和姐夫准备乘船逆流而上,去武汉避难。

那年庞嘉季刚满12周岁,与母亲、妹妹居住在南京市江宁县(现南京市江宁区),姐姐、姐夫的资金,只够3个人乘船逃难,庞嘉季父亲早逝,他是家中唯一的男丁,母亲王氏决定:嘉季跟姐姐暂时避避,她和阿妹去山上避难。

“留住男孩,是很多人下意识的选择。”庞嘉季说,那时人们都以为打一年半载就会停,南京是首都,没有想过会沦陷,所以,离乡时有逃难的仓皇,也有暂时避难的侥幸。

南京下关的江边,堆满了被遗弃的行李和箱笼,黑压压的穿了棉袍大衣的人们,扶老携幼跑着上船,哭喊、叫嚷的声音将码头变成一个沸腾的大锅。有人和家人告别说:我就出去避俩月,家里的生意别搞黄了。

一个月后,他们曾经挥手告别的码头,堆满了尸体。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