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校靶器,研发过程为何如此艰辛?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陈典宏 周钰淞 李龙 等责任编辑:杨红
2018-08-21 10:58

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还有一位老船长……

此刻,这首老歌描述的浪漫场景,正在被一幅壮观激烈的演兵图取代:云之下,海之上,战鹰追击、盘旋、俯冲、攻击……

粤东某海域,某新型武装直升机海上实弹射击训练正在进行。伴随着战鹰轰鸣声,数枚导弹呼啸而出,精准命中目标。

突然,一架直升机火控系统出现故障,准备迫降抢修。几乎同时,一辆野战装备抢修车呼啸而至。车未停稳,蒋登金一跃而出,一边指挥军械维修人员快速就位,一边直奔直升机武器挂架前,熟练打开工具箱,取出相关部件。很快,一套野战直升机校靶器迅速组装而成。校正、挂弹、检查……战鹰再次腾空投入战斗。

训练结束,飞行员们纷纷向蒋登金竖起大拇指:“这套校靶器发挥了大作用!”

这套野战直升机校靶器,是第74集团军某旅机务四连军械助理工程师蒋登金研发的。与这套校靶器在演兵场上的精彩表现相比,它的研发过程可谓一波三折。

基层科研创新向哪里聚焦,官兵创新思维需要怎样的导向?一套校靶器,不仅蕴含着蒋登金研发攻关的酸甜苦辣,也折射出当前基层部队科研创新的种种现状。

请关注今日《解放军报》的报道——

谁来配发创新思维的“校靶器”

——透视一个基层科研创新项目的诞生历程

■解放军报记者 陈典宏 特约记者 周钰淞 通讯员 李龙

盛夏,南部战区某部举行实弹射击演练。一枚枚实弹命中靶标的同时,也在官兵思维深处引发前所未有的科技创新冲击波。黄远利 摄

透视维度一:思维理念

有了高科技的“新法宝”,为何还放不下用惯了的“老家当”

研发这个校靶器,蒋登金并非一时“头脑发热”。

2013年夏天,某国产新型武装直升机列装该旅后首次进行实弹射击训练,时任机务军械分队分队长的蒋登金,带领战友们昼夜奋战,保障新装备一举打出了“满堂彩”。

欣喜之余,蒋登金却对传统校靶方式遇到的重重麻烦心有余悸。

“装备的科技含量提高了,人的思维观念也必须紧紧跟上。”研发一套适用于新装备的专用校靶器的想法,从那时起在蒋登金心里萌发。

蒋登金要搞校靶器的消息不胫而走,质疑也纷至沓来:“老蒋搞保障没得说,搞科研创新,就他这学历够呛!”“普通官兵哪懂什么高科技?再说科研创新也不是咱基层的事……”

学历确实是蒋登金的短板。来自云南彝族村寨的他,入伍时只有初中文化,连普通话都讲不好。后来因为表现出色,比武考核成绩优异,多次立功受奖,他提干保送到院校学习,才获得了大专学历。

“我军大部分新技术、新装备的最终使用者,都是基层官兵。”蒋登金不信这个邪:一个人科技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能否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改进工作、解决问题,学历并非决定性因素。

不被看好,难获支持。可蒋登金没有放弃,他利用点滴时间一个人摸索。半年后,他的第一台校靶器研制成功。

2014年夏天,蒋登金带着校靶器直赴某直升机实弹射击训练场,期待自己的“宝贝”一战成名。

可偏偏事与愿违。实弹射击前一天,他的校靶器遭到大家一致抵制:“实弹射击训练机会难得,每发弹的造价更是不菲。平时校靶已经有一套固定的程序办法,虽然繁琐,但毕竟效果可以得到保证。现在换用新设备、新方法,万一出现闪失,责任谁来承担?”

蒋登金磨破了嘴皮子,战友们始终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训练归来,蒋登金马不停蹄地展开试验。他区分各种条件、环境,反复将使用校靶器校靶与传统方式校靶进行比对,结果显示:无论是在所需时间还是精准度上,使用校靶器的效果均明显好于传统方式。

蒋登金把试验数据制成图表展示出来,心想,这回能让大伙放心了吧?谁知一个月后,武装直升机再次参加实兵实弹演习,蒋登金千叮咛万嘱咐让战友带去的校靶器,仍静静躺在工具箱里,无人问津。

要么“不敢用”,要么“忘了用”,要么“不会用”……几次经历后,蒋登金意识到,在科研之路上,需要攻克的不仅有技术难题,还有官兵们头脑中的那些惯性思维。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