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丨技术“壁垒”是怎样打破的?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胡瑞智 任顺垒责任编辑:杨思晨
2018-02-02 04:01


人人会“修枪”的时代已经过去,信息化装备需要专业技术人才

让官兵短时间精通高科技装备并不现实,部队要利用好企业这根“拐杖”,快速提升自身造血能力

去年,该旅列装某新型雷达,周树阳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然而,当周树阳打开机盖,看到纵横交错的电路图时,他顿时认识到,人人会“修枪”的时代已经过去,信息化装备需要专业技术人才。

导弹四营技术室主任孙玉宝对此也颇为认同。他大学学习导弹专业,来到部队先后任导弹连连长、导弹营营长,现在是导弹营技术室主任。可以说,他的27年军旅生涯始终围绕导弹展开研究攻关,为此他还获得了全军科技进步三等奖。

如今,有很多导弹方面的问题他还要请教企业技术人员,一些关键部位的维修还不得不依托企业专家。他坦言,“企业有庞大的科研团队,他们付出千万人心血研究出的科研成果,想让学历不高、任务繁重的官兵短时间内精通,是不现实的。部队要善于利用好企业这根‘拐杖’,快速提升自身造血能力。”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打破“形”融“心”不融的困境。该旅保障部部长刘飞说:“只有双方都怀着一切为了战斗力建设这颗公心,把‘心’融在谋打赢上,站在部队建设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处理矛盾,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公平公正,融合才能真正融出团结、融出感情、融出战斗力!”

随后,部队联合企业出台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针对装备列装后出现的“疑难杂症”,一方面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在部队开展理论宣讲、岗前技术培训和业务知识辅导,提升部队自我“造血”能力;另一方面部队定时将装备在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反馈给企业,并提供武器装备的实战需求,与企业一道开展装备创新研究。

同时,企业在依托部队自身维修保障过程中,制定了装备保障快速响应机制。

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帮带下,部队一批维修骨干相继涌现。去年,该旅参加上级组织的一场实弹战术演习。对抗中,部队接到友方提供的共享空情:多批空中目标正向阵地袭来。官兵迅速启动雷达,锁定目标,把空情数据传向指挥所。

正当目标一点点接近,忽然,指挥所屏幕一片“雪花”。危急时刻,周熊和周树阳这对好拍档迅速对雷达进行检修,丝毫没有影响演习进程。

企业与部队不应是竞争对手,而是战场上的最佳拍档

下好军民融合这盘棋,必须拆藩篱破壁垒,这考验的是企业的眼界与胸怀

利益之争将导致军地互损,互利合作才能实现军地双赢。

企业与部队只有强强联手,才能确保新装备在战场上发挥最大作战效能。一次雷达保障任务中,雷达敌我识别系统突发故障。考虑到这款系统精度较高,出现故障的概率微乎其微,相关企业的技术专家判定主要是人员误操作致使整个系统瘫痪。

针对这一情况,周树阳琢磨,如果能够提前检测软件是否正常,这次故障是不是能完全避免?他的想法得到了周熊的认可。周熊认为,“目前,革新测试识别系统精度的仪器很有价值,可行!”

来自基层官兵的声音往往最能反映装备的问题与不足。这一次,企业决定与部队联手,共同研究攻关。他们专门成立了军地攻关小组,由官兵提出具体需求,企业负责研究解决。经过5个多月的艰苦攻关,他们成功研制出雷达信号检查器,并获得全军科技进步三等奖。

前不久,上级紧急拉动该旅赴某海域参加实弹演习。到达指定地域后,官兵利用雷达信号检查器对每一部雷达进行检测,发现一部雷达系统出现故障。随即,他们及时修改参数,有效规避了故障的发生。

如今,这款雷达信号检查器已经装备到该旅各个雷达站。以此为契机,企业推动了“精准服务”的发展理念,在国内雷达领域也赢得了良好口碑。

走出一亩三分地,才能获得广阔的天地。“要想下好军民融合这盘棋,就必须破除思维藩篱和利益壁垒。”周熊感慨地说,对企业来讲,拆藩篱破壁垒,考验的是企业的眼界与胸怀。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