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大漠 余热生辉

来源:环球网责任编辑:杨思晨
2017-10-12 10:58

2014年注定是苏和老人的不平凡之年,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他的名字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响彻了阿拉善27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他的事迹家喻户晓。2013年底国家林业局专题调研组带着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同志“要大力宣扬额济纳旗防沙治沙先进个人苏和同志精神”的重要批示到阿拉善盟调研并在巴彦浩特召开座谈会,高度评价苏和同志防沙治沙事迹;今年4月,《内蒙古日报》编发“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党员领导干部——苏和”特刊,宣传大漠胡杨苏和同志;年近七十、坚守黑城植树十一年的苏和同志,作为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党员领导干部,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成为全国广大干部群众学习的榜样。

阿盟政协原主席苏和,一名正厅级干部,主动提前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为的不是休闲的舒适生活,也不是兼职的高薪收入,而是怀着对家乡的挚爱之情,对沙海绿洲的深切期盼,对改善生态环境的美好愿望,来到条件艰苦、一片荒芜的黑城脚下植树造林,11年来,他植根大漠、顶风沙、冒酷暑,栽种了9万多株梭梭苗,营造了3500亩梭梭林,形成了一道长3公里、宽500米的绿色屏障,阻挡了风沙对黑城的侵袭,在花甲之年以超乎常人的顽强毅力,诠释了一名退休干部情系大漠,播种绿色,心系家乡,奉献余热的奋斗情怀。

为埋藏心中多年的夙愿毅然选择在黑城植树

2004年初,苏和同志向自治区党委申请:提前两年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去黑城种树。黑城位于额济纳旗境内,地处沙漠戈壁腹地,干旱少雨,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蒸发量达4000多毫米,夏天气温高达40度以上,在这儿种树生活太难了,身边的同事、朋友都觉得不可思议,纷纷劝阻,但苏和同志的老伴听到他的决定却沉默了,反对的话到嘴边却一个字也说不出。她心里清楚:这是埋在丈夫心底多年的夙愿。看到老伴欲言又止的样子,苏和同志只说了一句话“心愿不了,这辈子不安心。”听了这话,一辈子夫唱妇随的老伴对丈夫说“我和你一起去,好歹是个伴。”接到自治区党委的批准后,他带着十几个农民工来到黑城脚下的沙漠里种植梭梭。这里荒无人烟,四处是戈壁黄沙,没有树、没有路、没有电,更没有一间房子,条件异常艰苦。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特别是春天的沙尘暴,刮起来天昏地暗,飞沙走石,使得最平常的做饭都成了大问题,常常是盛一碗饭,有半碗底的沙子。有时风太大,做不了饭,就只能熬点茶水,吃点干饼子。有的农民工一来就被这里的艰苦和沙尘暴吓住了,背起行李掉头就走。重新到30公里外的镇子上找,看见他来,民工们都摆手:“黑城我们不去,那里风沙太大了”。刚开头就没路了,面对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苏和反倒平静了:已经来了,就必须呆下去,种梭梭的决心更加坚定。

为梭梭苗能够成活在沙漠中挑战生命极限

开弓没有回头箭,为节省时间和精力,保证把第一批新绿插在黑城,他和老伴商量着拿出3万元积蓄,在黑城脚下盖起了一排小平房,在沙漠中安营扎寨。每天5点钟起床下地干活,晚上10点才收工,常常累得直不起腰,遇到强沙尘天气无法出门,就把梭梭苗浸到水里,等风沙小了,强时间再种,常常忙得吃不上饭,但一万株梭梭苗终于栽种完了。为使新栽种的梭梭苗不被骆驼啃食掉,他在沙漠里拉起了一道16公里长的围栏,将2.3平方公里范围内新栽的梭梭和残存的天然梭梭围住。但是,事与愿违,时间不长,辛苦种植的梭梭苗90% 却死了,一向坚毅的苏和有些灰心,扪心自问,黑城真无法种树吗? 老人沉思一段时间后,决定从头再来,要想树活,必须解决水的问题,凭着早年的记忆找到了多年前打下的一眼井,可井已被风沙埋住了,他花了十几天功夫把井挖了出来。有了水就有了希望,又一番苦干,一万株梭梭苗补种进去,这次树苗活了很多,苏和又挺过了一关,而这样的难关似乎没有尽头。

不说别的,每年春天进黑城就是一番生死考验。进黑城要经过一处漫水桥,3月份是开河期,河水太大根本过不去。2005年,苏和夫妇开着装满树苗的车,绕道一处未融化的冰面上强行过河,当车驶到河中央时,冰面突然塌陷,河水漫进驾驶室,情况十分危急。老人硬着头皮往前开,一路伴随着身后“喀嚓”“喀嚓”的冰块塌陷声冲出了冰河。来年,不敢冒险,取道巴丹吉林沙漠进入黑城。沙漠没有路,地形又不熟,结果车坏在沙漠里,手机又没信号,无法求援,老俩口在车里挨了一夜,第二天朋友把他们解救了出来。

黑河水过去曾流经黑城,但六百年前黑河改道后,黑城就变成了一座死城,这里也越来越干旱,地下十几米以内基本上都是干沙层。其他地方种梭梭一年只需浇一次水,这里一年得给梭梭苗浇三次水。苏和用顺六轮车拉水给梭梭浇水,费时费力不说,还浪费了不少水。为节约用水,他反复琢磨,自己动手制作了一种水枪,把水枪直接插到梭梭根部注水,这样不但节约了用水,还提高了效率。随着梭梭林种植面积的逐年扩大,一眼井已经不能满足需要。苏和找来额旗机井队退休的龚殿成师傅,再加上老伴儿组成一个老年打井队。没想到,钻机一转就打到了硬土层上,怎么也打不下去。龚师傅找来装潢工给墙上打洞用的钻头,焊在钻杆上面,结果效果出奇的好。他们一连打了6眼20米深的塑管井,苏和给每一眼塑管井配了一个小水泵,安个管子,就能浇一大片梭梭。但困难总是伴随着喜悦接踵而至,嫩绿的梭梭不仅吸引了骆驼的频繁光顾,同时又遭到老鼠的侵害,给终日辛苦劳作的苏和增添了巡逻和灭鼠两项任务,诸多考验不能阻挡他扎根大漠播种绿色的信心和决心。

为农牧民过上富裕生活勇做治沙探路人

当年,不想张扬的苏和是悄悄进黑城的。但没过多久消息还是传开了,或许一个大领导放着好好的官儿不当,非要拿镢头干苦力的事太过离奇,跟随而来的是四起的流言。“是来种梭梭挣钱的?”、“是来挖黑城地下宝藏的?”、“是想出个风头赚名声的?”等等,苏和听到这些后付之一笑,仍然气定神闲地做着该做的事。

当梭梭苗培育成功后,苏和成了远近闻名的种梭梭专家,很多农牧民找他询问种梭梭的事。苏和特别高兴,亲自示范,把自己的种植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牧民敖登其其格第一次来想买梭梭苗,但手头紧拿不出钱,不好意思地问苏和:“能先赊点儿吗”,老人慷慨地说:“不要钱,拿去种就是了。”往后苏和每年都无偿给她提供苗子,如今她家已经种下2万株梭梭苗。受到苏和扶持的贫困户很多,老人每年都要无偿给周围的农牧民提供3万株树苗。老人对他们只有一个条件:梭梭长成后,每人再带动3户农牧民进行种植。这样既能保护生态,又能使更多农牧民致富。额济纳旗扶贫办称之为“一带三”模式,苏和被确定为带头人。只要有贫困农牧民想种梭梭,扶贫办就带他们到黑城,苏和一律热情接待,又送梭梭又送技术。老人说这是他梦寐以求的事:“我个人力量有限,只有带动更多的人参与进来,生态才会发生根本性好转,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如今的黑城不再那么清寂了,到了植树造林的季节,隔三差五就有单位组织职工或者家庭自发组团义务帮老人种树。在苏和同志的感召下,额旗越来越多的人走入了治沙造林的行列。仅先进造林企业和造林大户就有60多户,全旗个体、企业造林面积达到27.8万亩。再显额济纳绿洲的梦越来越近了。

额旗政府为扶持老人,除给他部分林业投入,还通了电,修了路,配备了小四轮车、风力发电机等工具,生活、种树的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黑城变样了!家人都劝老人:“你的心愿基本上实现了,该功成身退了。”苏和神色凝重地说:“这只是个开头,生态治理的路还很长很长。”新的蓝图在心中升腾:梭梭林规模要发展到5000亩;把黑城的沙害防治着;搞沙产业开发,形成治沙产业链,给农牧民沙产业致富探探路。在这个特殊的“岗位”上一直坚守到走不动的那一天。

10年的坚守,他成功抢救天然梭梭林3500多亩,人工种植梭梭9万多株,10年的汗水滋润了黑城的土地,10年的大爱唤醒了黑城的生机。

(来源:环球网)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