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温度还是深度,服务“一带一路”东博会从不缺席

来源:中国—东盟博览会官方微信责任编辑:康哲
2017-09-12 14:33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知。文化是各国人民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中国—东盟关系发展离不开人文纽带和社会土壤。

在过去的13年里,中国—东盟博览会(以下简称“东博会”)通过多姿多彩的人文交流,拉近中国与东盟国家人民的距离,为双方关系发展构建起多层次、全方位的交流合作平台,成为双方政治互信、经贸合作的丰富文化养分和精神基石。

目前,“一带一路”建设正不断加速推进,为中国—东盟更为紧密的合作注入新动力。东博会亦与时俱进,提速换档打造升级版国际展会平台,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挖掘区域人文内涵,为增进双方友好互信,持续发挥深化互利合作的纽带作用。

构建多维的人文交流立体枢纽

“东博会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在政经结合的同时,坚持亦商亦文,提升包容性。展览是有边界的,而平台是无界限的,我们搭建的平台越大,合作的空间就越广阔。”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张晓钦说,在过去的13年中,东博会不断创新,积极构建中国—东盟多维的人文交流立体枢纽。

前13届东博会中,共有63位中国—东盟国家领导人、2700多位部长级贵宾、58.4万名客商、100多家商协会、114个“魅力之城”参展参会,展会期间通过了以《南宁共识》《南宁联合声明》《南宁倡议》命名的会议文件,促进中国—东盟双方理解聚同化异、形成共识、加深友谊。

“展会结合”是东博会的一大亮点,也是其不断开拓创新,打破“就展办展”局限的奋斗轨迹。从2004年首届东博会的“一展一会”(即中国—东盟博览会展览与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结合),不断开拓发展到第13届的30多个会议、论坛及相关交流活动,涉及文化、数育、旅游、公共卫生、科技、环保、青年、妇女、智库、法律、体育、减贫等领域,东博会逐渐成长为多元立体的国际人文交流展会。

13年来,东博会促成了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中国—东盟医疗保健合作中心、中国—东盟青年联谊会、中国—东盟妇女培训中心、中国—东盟企业家联合会等官方和民间机制在南宁集聚,形成经贸与人文相结合的复合型合作模式——“南宁渠道”,推进中国与东盟多领域合作不断深化。

张晓钦表示,东博会秘书处正在制定服务质量标准,使众多的会议和活动能按统的质量标准执行,维护和增强东博会的品牌效应。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