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上的中国制造:锻造硬实力 善用巧实力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者:王萌责任编辑:康哲
2017-04-19 08:43

日前,马来西亚交通部的工作人员来到湖南长沙,与中国中车签订了13列混合动力电动车组和9列现代超级动车组的购销合同。几乎在同一时间,德国机械制造行业协会发布数据,中国超过“德国制造”,去年出口俄罗斯约49亿欧元的机械设备。

马来西亚的动车组订单和俄罗斯进口的机械设备,都展现出中国制造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日益提升的影响力和认同感。如今,依托技术、质量等“硬实力”和促进互联互通、资源整合的“巧实力”,中国制造正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成为时下最耀眼的“中国品牌”之一。

4月13日,山东青岛港外贸集装箱码头,码头工人在目送外轮离开码头。(图片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俞方平 摄)

硬实力

发挥制造优势

“我能明显感觉到,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推动下,公司的业务量也在显著提升,去年,我们的设备出口大概有20%左右的增长。”谈到近年来“一带一路”建设对企业的影响,山东潍柴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申建华对本报记者表示。

潍柴是一家大型汽车及装备制造企业,其产品远销俄罗斯、伊朗、越南、印尼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潍柴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和国际产能合作机遇,在印度完成建厂投产,并以收购、合作等形式,在法国、意大利、德国、缅甸等国家落地生根。

在申建华看来,“一带一路”建设给公司带来了双重利好:一方面,提升了公司本身的出口业绩。另一方面,由于国内重型卡车、工程机械等企业多使用潍柴生产的动力系统,这些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壮大,也带动了潍柴业务规模的提升。

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开展对外投资合作呈现快速发展势头,中国制造业规模也跃居世界第一位,并建立起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体系。这些“硬实力”的展现,促进了中国制造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

在许多企业人士看来,“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广阔,能与中国制造形成优势互补,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和当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双赢选择。

面对难得的机遇,中国制造将质量作为一切追求的前提,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确保中国品牌的品质,并将售后保障工作做到位。中国重型汽车集团生产的重型卡车,如今已卖到全世界96个国家和地区。多年来,中国重汽已不再是简单的卖车,而是搭建起了完整的售后销售服务网络,截至2016年底,中国重汽已在全球设立了253个服务网点和228个配件网点。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