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与现实看上甘岭战役和网络“上甘岭”

来源:"诚和义勤"微信公众号作者:陈国强责任编辑:杨思晨
2017-10-14 14:18

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华民族的立足之战,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是中国军队的立威之战。十五军在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一战成名,这也是后来该部队整建制改编为空降兵的成军之因。

上甘岭战役

美国人钢多气少,我军钢少气多

上甘岭战役交战双方实力悬殊,战况惨烈,但结果出人意料,我军以伤亡1.15万人的代价,歼敌2.5万余人,彻底击碎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正面战线发动进攻并取胜的美梦,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的奇迹。

奇迹产生的直接效果是:此役过后“联合国军”再未动用一个营以上规模兵力发动进攻,朝鲜战局从此稳定在了三八线上;

战略意义是:把上甘岭打成了对手的“伤心岭”,打出了国威军威。刘亚楼曾讲,为什么选择十五军改编空降兵,就是因为“在上甘岭打出了国威军威,全世界都知道有个十五军”;

军事价值是:上甘岭战役成为经典案例,时至今日还出现在美国西点军校的课堂上。

很多外国军事专家对奇迹的出现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归结为“谜一样的东方精神”。

人类自有战争以来,战争就不仅是物质力量的比拼,也是精神力量的对抗。拿破仑讲:“世界上只有两种强大的力量,即刀枪和思想。从长远来看,刀枪总是被思想所战胜。”时任十五军军长秦基伟事后回忆说:“上甘岭战役既是敌我双方军力的较量,又是两种世界观、两种价值观、两种思想体系的较量。”这种超越军事对抗的较量,用冰冷的钢铁和数字无法解释,靠军力对比不出来,靠兵棋推演也推不出来。

正是依靠坚定理想信念所赋予的超人勇气和钢铁意志,劣势装备的志愿军彻底征服了武装到牙齿的强敌,恰如毛主席形象总结的那样:“美国人钢多气少,我军钢少气多。”如果说这里的“钢”代表以武器装备为基础的硬实力,那么“气”就是政治优势形成的软实力,这是我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法宝”。空降兵的这股“气”,就是秦基伟老军长总结的十五军优良传统和上甘岭精神,后来部队挖掘整理出十个方面优良传统:

①“铁心跟党走”的政治信念;

②“把支部建到坑道里”的组织保证;

③“一切为了作战,军政不分家”的强大合力;

④“舍身堵枪眼”的敢战血性;

⑤“只吹冲锋号,不打退堂鼓”的使命担当;

⑥“不行就学,从来不怕掉底子”的好学品质;

⑦“烈火焚身、岿然不动”的铁律观念;

⑧“隐姓埋名、不图名利”的奉献精神;

⑨“一个苹果传着吃”的战友情谊;

⑩“艰苦创业、接续奋斗”的实干精神。

马克思认为,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军队战斗力的构成,包括人、武器以及人和武器的结合方式三个基本要素。武器是重要因素,人是决定因素。人的素质和精神状态,对战斗力的形成和发挥具有重要影响,在一定物质条件下,官兵的战斗精神、战斗作风、战技术水平,甚至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战争的胜负。

比如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214团8连战士张桃芳,在上甘岭597.9高地曾用442发子弹击毙或杀伤敌军214人,被评为世界十大狙击手和“中国狙击之王”,后来还当上空军飞行员。常胜模范连“全国射击英雄”魏来国1946年在山东阻击战中,手持一杆“三八”大盖步枪,用122发子弹消灭了111个敌人。这都说明人和武器的最佳结合才能形成真正的战斗力,才能在战场上做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毛主席关于“钢”和“气”的结论,包含了三层含义:

第一,战斗力的基本要素是钢和气,就是人与装备;

第二,气的优势可以弥补钢的劣势,人是决定因素;

第三,这种“气”必须是正义、正气。抗美援朝战争我军始终占据道义制高点,充分印证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真理。

从根本上看,毛主席的“钢气说”就是马克思战争理论的生动诠释,上甘岭战役胜利归根结底是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胜利。信息化战争,非线性、非对称、非接触特征明显,高边疆、远边疆、新边疆不断拓展,具有三个不变三个变化,即:战争是政治继续的本质不变,人是决定因素的规律不变,为正义和根本利益而战的目的不变;同时战争形态在变、作战手段在变、交战时空域在变,对钢的硬度、气的势度、钢和气的融合度要求更高。

必须看到,以劣胜优是有一定条件的。信息化战争中,强调人是战争决定因素的同时,武器装备的作用大大提升。既要防止单纯的“武器制胜论”,也要防止片面的“精神万能论”。部队能打仗、打胜仗,必须同步重视人的全面提高和装备的建设发展,促进人与武器的最佳结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