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政两会评论团:两会舆论场,媒体关注点莫跑偏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王传宝责任编辑:张艺藐
2017-03-01 10:25

两会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事关国家发展方向和民生福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两会的质量,不仅仅与会议内容紧密相关,会外的舆论场,也会对两会的成功与否起到不小的作用。舆论场可以传播两会的主要精神,更可以扩大代表、委员的议政广度,舆论场是代表、委员与他们所代表的人民互动的场域,高质量的互动,可以让代表委员在更宽广的空间,修正提案议案,优化提案议案,让他们汲取民智,开拓思路和言路,更好、更有针对性地参政议政。

一个健康的两会舆论场,其决定因素有很多。比如,有一个宽松的舆论环境,有一个便捷的传播渠道,有一个有效的互动机制等,这些宏观方面,我们暂不去讨论。但最直接的微观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代表、委员的履行职责、参政议政态度和水平,媒体的职业操守和职业水准,以及关心中国政治生活的网民们的投入程度和态度。

在上述的三个因素中,媒体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它起到的是一个连接、放大和修饰的作用。由于两会的重要性,每年都会吸引数千名记者注册报道,除了参会记者,还有记者背后庞大的媒体后援团队,提供后期加工、编排、策划和评论工作。除此之外,还有难以计数的自媒体参与其中,通过转发、评述、整合加工,共同介入对两会声音的传播。

参加两会的记者非常辛苦,大家在一个平台上进行竞争,新闻原料就那么多,如何出色、如何拿到独家新闻,如何展现自己的竞争力,这既关涉到能否顺利完成报道任务,更关系到职业荣誉和媒体的自身利益。于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总的来说,每年的两会报道,在新闻舆论部门的总体指导下,报道的效果都比较好。

但是,也有一些不和谐现象,其中有三点比较突出。一是为了抢新闻,不体谅代表、委员的苦衷,为了自己完成任务而置代表委员于困境。一种表现是,不分时间、场合,哪怕是人家急着上厕所,也非逼着人家说两句,否则堵着不走,等等。二是不是完整地还原和报道代表、委员讲话的原意,而是选择性地抓取一些认为有料、会“红”的片言只语,进行放大,脱离讲话的语境,给一些代表委员造成困扰,以至于一些代表委员一次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对媒体和记者不信任、敬而远之。三是借口报道口径过紧,过于或刻意寻找和关注“花絮”,大加渲染,添油加醋,分散聚焦点,实际是偏离了报道重心,转移了受众的注意力,弱化了对两会的报道等等。

对于代表、委员来说,作为互动的一方,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代表委员除了在议案提案的质量上下功夫外,也要积极学习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要提高媒介素养,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能信口开河,也不能左右摇摆。要有主动面对媒体采访的准备,要善于利用媒体来扩大自己提案、议案影响力的意识,但切忌准备潦草、讲话随意,被人误读。更要避免哗众取宠,为了吸引眼球,而故作惊人语,以免授人口实,成为舆论批评的靶子。对广大关心两会的网友来说,也尽可能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对待各种提案议案,尽可能不偏激,少一些情绪化的喧泄、跟风起舞的起哄、以我为主的臆测判断和不负责任的批评。

当然,舆论生态是复杂的,健康的舆论环境是一个理想状态,对健康的判断也仁者见仁,但这是一个对谁都有利的目标状态,各方都应求同存异,为之努力。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