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百姓心中的“铁军”,毛主席口中的“华中人民的长城”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朱达 周海良 沈为民责任编辑:柳晨
2017-07-14 02:03

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云岭为总部的新四军,成为华中地区抗击日伪军的中流砥柱。“扬子江头,淮河之滨,任我们纵横驰骋,深入敌后百战百胜,汹涌着杀敌的呼声……”一首激越嘹亮的新四军战歌,将记者的思绪拉回到抗战岁月。请关注今日《解放军报》的报道——

初夏时节,记者踏访一处处新四军抗战旧址,聆听历史回音——

永远的铁军精神 永远的钢铁长城

■解放军报记者 朱 达 特约记者 周海良 通讯员 沈为民

路旁禾苗青青,野花烂漫;远处峰峦起伏,巍峨苍翠……记者驱车来到安徽省泾县云岭罗里村,两幢古老的祠堂静静矗立在广袤田野之中——这里便是新四军军部旧址。走进军史陈列馆,只见馆内有李先念同志题写的遒劲大字:云岭烽火,战士丹心。

“北有太行硝烟,南有云岭烽火。”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云岭为总部的新四军,成为华中地区抗击日伪军的中流砥柱。“扬子江头,淮河之滨,任我们纵横驰骋,深入敌后百战百胜,汹涌着杀敌的呼声……”一首激越嘹亮的新四军战歌,将记者的思绪拉回到抗战岁月。

1937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湘、赣、闽、粤、浙、鄂、皖、豫八省红军和红军游击队汇集成一道奔涌不息的抗日铁流——新四军。

这支队伍从南方游击战争的烽火硝烟中走来,在华中地区顽强斗争,浴血拼杀,毙伤日军117605人,俘获日军2022人,建立8块抗日根据地,解放人口3400余万,被百姓誉为“铁军”,被毛泽东同志称为“华中人民的长城”。

永远的铁军精神,永远的钢铁长城。如果说新四军的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书,那么发生在苏北农村刘老庄的战斗故事,就是展现新四军将士顽强战斗精神的闪亮一页——

1943年,为掩护当地百姓和领导机关撤离,新四军第3师19团2营4连的82名指战员全部壮烈牺牲……战后,当地百姓眼含热泪掩埋了战士遗体,选送了82名青年重新组建起4连。至今,这支赫赫有名的“刘老庄连”仍在我军序列。

英雄的业绩,成为激励前进的号角;历史的遗迹,成为净化灵魂的课堂。如今,刘老庄所在地每年都会选送优秀青年参军入伍,部队官兵也经常参观访问刘老庄烈士纪念馆,开展“与战场同在”“学战史、读战例、访战场”系列文化活动。他们将新四军著名战例整理汇编成册下发部队,通过浏览网上纪念馆、唱新四军战歌,举办铁军诗歌朗颂会和故事会等形式,使官兵熟悉新四军的光荣历史,探寻战斗精神的源泉。

走进位于盐城市的新四军纪念馆,只见门楣上新四军臂章赫然醒目,附近矗立着一座年轻英武的新四军战士雕塑:身背大刀、手握缰绳,骑在高扬前蹄的战马背上,面向朝阳昂首东望。

许多前来参观的部队官兵纷纷留言:“在党旗指引下前进,铁心向党,铁拳制胜。”“踏上改革强军新征程,赓续红色血脉,不断谱写新的辉煌篇章。”

2008年,当年“铁军”部队新传人,奔赴汶川执行救灾任务——在一栋随时可能坍塌的楼房前,时任铁军红军师政委向面前的273名官兵喊道:“是独生子女的请举手。”官兵没有一人举手。政委又喊:“是党员的请举手。”273只手齐刷刷地举起来……

“人民是我们的爹娘,我们在人民中生长,有人民就有我们,人民是永不凋落的‘青纱帐’……”一句当年在新四军中流传的歌谣,揭示着这样一个铁律——“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当年,面对日军、伪军和国民党反动军队,新四军广泛开展游击战、运动战,广袤田野的“青纱帐”,曾是他们掩护自己的天然屏障;但是,新四军还有永不凋落的“青纱帐”——广大人民群众无私无畏的支援和拥护。

在新四军战斗过的地方,至今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民谣:“新四军来打日寇,一心救亡为百姓”“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新四军,老百姓,亲如一家人;军护民,民帮军,血肉联系不可分”……抗战中,许多百姓自发建立了农民抗敌协会、妇女抗敌协会等多个先进团体,动员并武装了广大民众直接参战,为新四军传递情报、站岗放哨,成为新四军抗战的坚强后盾。

血脉在传承,传统在延续。如今,盐城许多学校都设有“铁军讲堂”,盐城军分区还组织民兵广泛开展“一兵带一户”活动,带动群众创业致富、脱贫致富。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