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郭兴福” 一部训练史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作者:黄建东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倪大伟责任编辑:于美玉
2017-07-11 11:19

何凤林(右一)

“郭兴福教学法”出现新版本

【时间】20世纪90年代

【见证人】何凤林

【人物小传】何凤林,历任战士、“郭兴福班”班长、排长、教员等职,多次被表彰为优秀“郭兴福式教练员”,1991年带领三班向军委领导作了战术课题汇报演示,并在全军许多部队作了巡回演示。

“20世纪90年代,科技日新月异给部队训练带来了勃勃生机,也给‘郭兴福教学法’带来了新拓展。”何凤林告诉我们,1991年是“郭兴福教学法”创立30周年,总部决定在郭兴福生前所在部队召开一次全军军事训练现场会,并明确要求看三班的汇报演示。

“刚开始时我们认真准备了教案,但后来发现现场发挥的空间不大,教学呆板,灵机处置的能力弱。”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何凤林感慨颇深:“后来我们进行了创新,只选课题,对教学过程、方法等不事先准备,采用无教案教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说着,何凤林拿出一盒磁带,放入录音机。“同志们说刚才李万才同志的动作为什么不对?……”原来这是一盒记录当年向军委领导汇报演示现场的录音磁带。

“随机处置各种情况,教学演示很成功。”何凤林的脸上写满了自豪。

“‘郭兴福教学法’最精髓的就是一个‘活’字。”围绕“郭兴福教学法”的拓展,何凤林谈起了自己的体会:战争没有固定的模式,平时训练就不能按部就班、因循守旧、按照套路来。适时将教学方法从灌输式、启发式到反馈式,真正做到教与学融为一体,成为大家的共识。

“摸清底细、因人施教;分清层次,由简到繁……郭兴福当年创造的8条传统练兵方法,曾对我军军事训练起过巨大推动作用。我们根据时代发展,在训练中逐条充实完善,赋予新的内容。”何凤林向我们归纳了当时一名合格的“郭兴福式教练员”应具备的5种能力:敏锐及时的观察能力、由浅入深的诱导能力、灵活机动的处置能力、详细客观的分析能力、准确精辟的归纳能力。

他还介绍,当时团办起了一个拥有5000余册图书的军事资料室,帮助官兵拓宽视野,掌握现代科技知识。部队还为各连安装了闭路电视,制作了各种教学模具、图表、图片、幻灯片、录像片等,增强了教学效果。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