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军队后勤建设回眸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范炬炜责任编辑:刘秋丽
2017-07-10 02:31

军民融合,现代后勤之路越走越宽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军队后勤建设回眸

■本报记者 范炬炜

伴随着历史的车轮,“红米饭,南瓜汤”、“车轮滚滚支前忙”的动人情景,已经和“小米加步枪打败敌人的飞机、大炮”、“双脚赛过敌人的汽车轮子”一起,成为我军战争史上的一页页光荣记录。

今天取而代之的是———蓝天之上,加油机穿云破雾;碧海深处,“油龙”飞架两舰之间;大江南北,三军“粮草官”携手演练诸兵种联合保障……一组组威武雄壮的画面,正折射出我军后勤发展战略的历史性变革。

平时的后勤供应保障,是战斗力生成和维系的基础

衣食住行紧系战斗力

五荤三素,八菜一汤,外加一个水果拼盘———这是记者年前在川藏线新都桥兵站大食堂里吃的一顿“碰饭”。本以为这等吃法有什么特殊原因,可过站的汽车兵们接受采访时却不以为然:“我们天天都是这么吃的呀!”

古往今来,吃饭都是军队第一位的保障任务。伴着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节奏,部队伙食费标准已上调3次,全军官兵吃上了国家粮食供应标准中最高等级的大米、面粉和食用植物油;建制旅团生活服务中心配发了制式炊事机械设备,食堂基本实现了厨具制式化、就餐环境人性化;官兵饮食已初步实现“温饱型”向“营养型”的转变。

再看身上穿的。从建国初期土黄色的布料,经过先后8次改革更是今非昔比。由礼服、常服、作训服和标志服饰4个系列构成的07式新军服,进一步缩小了我军军服装备水平与发达国家军队军服装备的差距。常年在大海深处远航训练的海军潜艇官兵,还领到了包括内裤、背心、短裤、袜子、枕头等在内的新型系列被装。这批深受战士们喜欢的被装,短裤能吸汗,内裤能抗菌,背心能降温,袜子能防臭,总共获得了10个科研成果奖项。

这些变化得益于军委、总部实行的一项项后勤改革。

自2001年以来,全军部队积极推进军队物资采购改革,仅通过实行物资集中采购就累计节省经费达数十亿元。今年4月,“第21届国际医疗仪器设备展览会”在北京举行。我军医疗系统以该展会为平台,每年通过国际招标方式集中采购医疗设备,累计节约资金达12亿元,节资率超过24%。

2003年10月,中央军委决定投资9.5亿元建设士官家属临时来队住房。

2004年3月,中央军委颁发《军队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方案》。

2007年4月1日起,按照中央军委批准的实施方案,济南战区调整优化后的大联勤体制编制正式运行。3年改革试点和随后正式实行大联勤体制的实践,标志着我军联勤改革向三军后勤保障一体化目标迈出了新步伐。

改革带来最直接的成果是:方便了部队,惠及了官兵。

驱车西南地区数千公里边防线、50余个建设点,记者目睹了一处处“营房部署基地化、规划建设集成化、设施配套一体化、营区环境生态化”的新式军营。去年,包括床、物品柜和学习桌椅等3大类9个品种的新型制式营具,又开始分期分批配发至全军部队。近年来,总部还提高了西藏、青海、新疆、云南等省区驻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部队特殊药品标准,为驻海拔3000米以上部队增配和更换了高原小型制氧机。

衣食住行紧系战斗力,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我军的基础更加坚强厚实。如今,在那些人迹罕至的雪域高原、戈壁沙漠、深山老林和海洋孤岛,人们无不为崇山峻岭之上、大漠荒原之中那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新式营房、军人生活的改善所惊讶、而感慨……

军民融合为后勤保障提供了丰厚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融合式发展生机勃勃

2006年7月,几辆满载着新鲜蔬菜、水果和猪肉的地方卡车驶上了全军海拔最高的哨所———神仙湾哨所。此前,神仙湾所在的部队面向社会公开招标,使喀喇昆仑一线边防哨所的生活物资保障全部实现社会化。

今年,新春伊始,为解决边远地区官兵就医难题,北京军区某分部主动牵头,与晋、冀、蒙3省区56家地方医院签订了医疗社会保障协议,组成了“军地双拥医疗联合体”,官兵平时急诊,可就近到地方医院,所需费用由体系医院“买单”,从而大大方便了官兵就医。

一个个生动的事例,从侧面展示着我军的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正在步入一个崭新的天地。放眼神州大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社会保障能力空前提高,为加快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条件。

2004年,军委批准“十五”期间投入49亿元,补助军队饮食和营房保障社会化改革。引社会经济发展之水,行部队后勤保障之舟。

2007年,经国务院中央军委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试点在江苏、湖北、陕西3省展开。与此同步,全军部队采取多种措施巩固生活保障社会化成果,积极拓展后勤保障社会化范围,为逐步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新型保障体系而深入探索。

如今全军在驻大中城市部队饮食保障社会化、营区实行供水供电供热等社会化管理、依托地方公交资源开通通勤班车、军队被装物资由地方企业提供等后勤保障领域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我军车辆维修、药材保障等改革逐步展开,实现由军队自我保障向军地联合保障转变;边远地区部队油料、医疗保障社会化范围进一步扩大。一个既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需要,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后勤保障体系已露雏形……

今年,胡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要求,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推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良性互动。为我军深化社会化保障改革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后勤装备是构成后勤保障能力的重要因素

保障张开信息化翅膀

人们一定还记得,我军将士那“一把炒面、一把雪”的战地伙食;一定也还记得,战火中的白求恩大夫在屋檐下做手术的感人情景。解放战争中,我们的后勤主要是靠手抬肩扛、人背马驮,加上小车推,没有什么先进的后勤装备,保障效率很低。如今不同了,我军的后勤保障手段,早已告别了人背肩扛的历史,几经更新换代,不断向科技密集型转变。

2005年初,总后勤部开始构建和发展第二代后勤装备。后勤装备体系趋于配套完善,实战性更加突出,机械化水平大幅跃升,信息化水平实现突破,装备体系建设取得新的跨越。

去年9月,南京军区某装甲炮兵营演练阵地。被称为“流动厨房”的“连用野战给养单元”正在为官兵们提供香喷喷的“六菜一汤”热饭菜。目前已基本配发到位的系列野战饮食装备和野战给养器材单元,包括野战主食加工车、自行式炊事车、炊事拖车、食品保温车、食品冷藏车等新型饮食装备。此外,新型野战防疫车、野战手术车、野战淋浴车、野战洗衣车等新型野战后勤装备也成为训练场上的新亮点,使官兵们享受到及时、便利、周到的服务。

2008年,全军远程医学系统已开通300多个双向远程医学站点和500多个单向远程教学站点,实施远程会诊5000余人次,有效缓解了边远艰苦地区部队看病难问题。如今,从祖国最北端的漠河到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西藏墨脱,从海拔5300多米的神仙湾哨卡到遥远的西沙群岛,基层官兵通过远程医学信息网,都能迅速、直接享受到医学专家的服务。

这些装备,是我军后勤保障装备成建制成系统形成综合保障能力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全军后勤着眼未来战争后勤保障需要,最大限度地缩小平时和战时后勤建设的差距,做到仗怎么打,后勤就怎么建。逐步纠正和破解我军后勤信息化建设存在的“烟囱林立”、平战“两张皮”、软硬件发展不同步、编制体制不适应等结构性矛盾。全军后勤自动化指挥网络已初步形成,基本覆盖了全军联勤分部以上单位的主要业务部门,在应对突发事件、抗震救灾、部队防病、疫情通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军的野战卫生装备体系已基本形成;战场饮食正朝着系列化、高能化、热食化方向发展;野营装备已形成了宿营、供电、供水、供暖和卫浴五大系列;公路、水路和航空运输形成的国防交通大动脉,能迅速运用多种方式运输部队和物资……我军后勤装备信息化建设已迈开新的步伐。

后勤不“后”,勇当“先锋”。“保障体制向一体化推进,保障方式向社会化拓展,保障手段向信息化迈进,后勤管理向科学化转变”,正成为全军后勤官兵奋斗的目标。

(2010年04月08日解放军报)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