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责制,让科研成果不再“脱靶”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宁凡树 李兵峰责任编辑:李景璇
2017-07-10 02:22

院校科研在部队建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科研成果这颗“子弹”,打不中部队需求这块“靶子”的现象在一些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如何破解这个难题?请看来自第二炮兵工程学院的新闻调查———

问责制,让科研成果不再“脱靶”

■宁凡树 本报特约通讯员 李兵峰

前不久,记者从第二炮兵工程学院科研部获悉,该院去年获得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的23项科研成果,全部在部队作战训练、院校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取得了可观的军事和经济效益。

这得益于该院推行的科研问责制。他们通过建立科研工作问责办法,对课题立项、成果转化、研究水平等关键环节,进行严格检查、有效监管和全程督促,把住了科研立项、报奖和研究水平等“关口”,使科研课题针对性显著增强,科研成果转化率大大提高。

◆透视

成果转化到底有多难

曾经有一项数据统计,让许多科研人员引以为豪:迄今为止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大科研成果,70%诞生于高等院校。

然而,该院的科研人员却常遇到尴尬。在一次科研项目评审会上,已退休的王教授一口气细数了好几个“昙花一现”的科研成果,忧心忡忡地呼吁,科研工作不能仅满足项目立项、论文发表、成果获奖、通过鉴定了,引起与会者共鸣。

科研部门的一个数据也显示:每年申报课题项目以15%左右攀升的同时,“尘封”的成果数量也在增加,许多科研成果刚通过专家评审,还没有应用就锁进了柜子。

科研成果为何“待字闺中”?成果转化难,到底难在哪?该院在全体科研人员中组织大讨论。有的人提出,缺乏畅通的转化机制,制约了成果转化;有的人抱怨,资金短缺,捆住了科研人员推广成果转化的手脚……

对此,在教学科研岗位工作了50多年、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黄先祥教授指出:要走出成果转化难的困境,亟待解决3个问题。

课题针对性不强。部分科研人员不去部队一线、不从院校需求中找课题,不愿意坐“冷板凳”,却热衷“短、平、快”项目,眼睛围着“申报、立项、研制、鉴定、评奖”打转,虽然“成果”频出,但针对性不强,不能对接部队需求。

成果含金量不高。有的科研人员不能正确处理成果“质”和“量”的关系,往往从眼前利益出发,以“炒冷饭”代替深入探索,进行低层次重复性研究,“产出”的成果含金量不高,对部队建设发挥不了作用。

研究创新点不多。一些科研成果缺乏原创性基础研究,跟不上前沿科技发展,对部队建设、院校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的创新突破少,导致成果淘汰率高。

黄院士指出的问题,得到大多数科研人员的赞同。

那么,该院是如何通过推行科研问责制,成功破解成果转化难题的?

◆问责一

你的课题,能解多少难题

“你的课题,能解多少难题”、“解决问题的根据在哪里”……11月底,记者旁听该院召开的课题立项评审会,只见20多个专家教授,不断提出应接不暇的尖锐问题,使评审会成了“大考场”。

刚参加工作两年的李博士,带着他的立项课题参加评审,由于课题与部队需求结合不紧,不适应部队新装备发展而被淘汰。在这次评审会上,有10多个类似李博士这样的申报课题遭到淘汰。

“你的课题,能解多少难题?”该院对课题立项进行问责,目的是严把课题立项关,督促科研人员从实验室走出来,到部队去寻找、发现课题,帮助部队解决难题。杜绝出现科研围着“申报、立项、研制、鉴定、评奖”打转的现象,确保所有课题都来自部队一线和教学需要。

“科研课题如果从立项那天起,就与部队这个‘市场,脱节,研究出来的成果肯定找不到‘婆家,。”参加评审会的导弹专家刘代志,一脸严肃地说。

采访期间,正巧遇到该院欢送15名科研人员奔赴部队和武器装备研制厂家去“当学生”,他们将在那里参加实弹综合演习和新型号武器装备跟踪工作。

年轻讲师张金生博士兴奋地说:“去一线获得‘第一手资料,,是我寻找科研课题的绝好机会。”

以前该院安排科研人员外出学习,大家是能推就推。实行问责制后,科研人员都争着到部队去找课题,原来的“苦差事”成了“香饽饽”,许多人还利用假期主动到部队调研。

近两年,该院已选送300余人参加实弹发射、部队驻训和武器型号跟踪,参与新装备立项论证、重大实验和技术保障等工作。

◆问责二

你的成果,带来多少“战果”

几年前,该院王雪梅教授等人承担的“某型导弹模拟训练装备”课题,历经几年终于结题,通过了专家评审。

项目报奖前却被该院党委卡下:“要报奖,先送到战场去接受检验,看看这个科研成果,可带来多少战果?”

当时,还有人对这种“赶鸭子出笼”的做法不解。该院领导这样解释,“放在架子上的科研成果没有意义,要让科研成果真正服务教学、服务部队建设。”

现在,成果报奖前,先看转化情况,已成为该院科研工作的一条硬杠杠。该院的科研问责制规定:项目课题实行谁立项谁转化制度,每个课题负责人就是成果转化负责人,成果得不到转化,不能报奖并要追究责任。

真问责才能出实效。他们还把成果转化率与科研人员的职称评定、立功受奖挂钩,先后对20多名科研成果转化好的人员实施了重奖。

一套进入主战装备的科研成果,到底能带来多少战果呢?让我们看看备受部队官兵青睐的“某导弹瞄准系统”。

几年前,导弹瞄准时间和精度,一直困扰导弹发射部队战斗力提升。领衔攻克这个难题的是“军队科技创新群体”、被军委荣记一等功的发射工程教研室。他们综合运用现代传感、光学、精密机械、电子等先进技术,解决了20多个困扰部队建设的难题。

这个成果被直接列入主战武器装备配套生产,大大缩短了导弹瞄准时间,提高了瞄准精度和抗干扰能力,使部队战斗力大幅跃升。

问责问出了实效,也促使一大批科技含量高的成果走向了部队。前不久,由该院副院长刘光斌教授领衔、历时数载研制完成的某仪器设备顺利通过验收,领到了战场“通行证”,正式列装部队。

如今,科研问责制让该院科研成果80%被及时转化到部队作战、教学训练之中,正为部队战斗力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

◆问责三

你的创新,离前沿还有多远

有一年,该院李教授经过艰辛努力,终于取得了一项科研成果。可是,当这个成果到了部队,却已经落后于其他同类产品,在部队作战和教学训练中失去了“话语权”。没抓住前沿,让这个成果过早“夭折”。

其实,这并不是个例。在部队武器装备建设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院校科研工作常常出现“了解部队滞后、跟踪装备滞后、研究成果滞后”的现象。

“‘你的创新,离世界前沿有多远,的问责,就是要问出科研人员的紧迫感和上进心,‘逼,着科研人员想方设法去创新,主动融入部队建设。”二炮导弹专家、该院科研部部长王仕成说,这个问责也推动学院搭建好一座座桥梁,帮助科研人员将抓前沿的手伸得更长。

王仕成说的桥梁之一,就是加强原创性基础研究。据王部长介绍,为抢占基础研究这个科技战略高地,从2008年开始,学院每年设专项经费200多万元,遴选部分原创性基础研究项目进行扶持。仅今年,就有60余项基础研究课题得到资助。

导弹武器由于造价昂贵、易受客观因素影响等特殊性,部队训练不能随时随地进行,是个困扰多时的难题。某新型导弹刚刚列装部队,该院科研人员就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果断申报立项该型导弹“训练模拟综合系统”课题。

他们集中全院力量,成立11个课题组,经过4年多的刻苦攻关,建立数学、物理和网络模型75个,终于研制成功“训练模拟综合系统”并批量装备部队,不仅解决了战略导弹实装有时无法保障训练的重大难题,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如今,该院研制的模拟训练器材,已在国内军内小有名气,成为二炮部队该领域研制牵头单位。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