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富国强军之道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吉炳轩责任编辑:刘秋丽
2017-07-10 02:09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进一步强调,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坚持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对此,让我们看看地方领导同志的看法——

军民融合——富国强军之道

吉炳轩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战略思想,是新的历史时期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防动员建设“建设什么、怎么建设”的根本问题。这一战略思想,高瞻远瞩,高屋建瓴,深刻体现和准确把握了人类社会在特定历史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军事斗争变化规律,极富创意和远见,既是重大的战略部署,也是重大的改革举措,军地双方都应该认真学习、深入贯彻,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落实的途径和办法,使这一伟大的战略思想真正落到实处。

军民融合得胜之基

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思想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军事斗争战略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成就,是科学发展观的新成果。

早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伟大军事家孙膑就专门论述了军队和人民的关系,明确提出军队离不开人民,没有人民的拥护和支撑,军队是打不赢战争的。孙膑说:“用兵移民之道,权衡也”;“阴阳调和是得胜之基”。这个“阴阳调和”就是军队和人民的关系,战争和人民的关系。只有协调一致了,才有可能取得胜利。他在这里突出强调,在战争中一定要发挥好民众的力量,权衡好了再进行安排。孙膑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这是用兵作战的基本保障。当然,孙膑所提出的观点是从如何带兵、如何打胜仗的角度出发来看待军民关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打赢战争,但同时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就是人民是胜利的保证。我们党的军队,从建立之日起,就是立足于为人民求解放、谋幸福的。我们之所以能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多次曲折失败而走向最终胜利,最根本一条就是依靠人民,始终根植于人民之中。人民军队来自人民,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仍要依靠人民,人民军队要取得战争的胜利更要依靠人民的支持和支援;而人民军队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保卫人民,是在为人民的安居乐业、幸福安康而拼搏战斗、流血牺牲。这就是人民军队人民爱、人民军队爱人民的简单朴实却又深刻精辟的道理。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必须置于“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深入思考。要紧紧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从一个完整体系的视角科学摆位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不断增强与我国核心利益拓展相匹配的国防实力,使二者的发展更加协调一致。要紧紧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在坚持依靠科技力量和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中,把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统一起来、协调起来,统筹规划、融为一体,互为促进、携手发展。这就要求军队和地方都要认清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找出融合式发展的共同点,走出共生共荣的发展路。

完善体系谋求双赢

从实践层面看,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关键要在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上下更大功夫。具体到各个单位和部门,无论内地还是边疆、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战略纵深还是战略前沿,最根本的是要围绕建立和完善这“三个体系”做好下篇文章,干好该干的事情,尽好应尽的责任。

首先是国防动员的融合。这是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首要。党政军警民、工农商学兵在战时只有一个共同任务,消灭敌人、战胜对手,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和幸福生活。

国防动员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基础。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战略思想是信息化条件下提高国防动员整体水平唯一的正确道路。作为边防大省,稳边、安边、宁边和富民的任务在国防动员工作中显得尤为突出,军地双方都要为睦邻安边、宁边富边而努力,充分发挥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和石油石化基地等国防动员潜力雄厚的优势,切实肩负起党和国家赋予的维护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边境安全的历史使命。

第二是科研技术的融合。这是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支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重要战斗力。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武器装备科技含量大幅提高,高技术武器在现代化战争中的大量运用使战争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是现代科学技术作用于战争的必然结果。如今,发达国家在高技术武器研发方面具有超高的军民融合度,比如美国的关键技术中有80%左右军民重叠,韩国80%以上的军工企业是军民结合型企业,日本15%的制造业转产坦克后年产量可达3万辆,而我国军用和民用的科研体系还存在着融合度不高以及力量分散的现象。要改变这种局面,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军民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同步规划、互为补充,提高军民技术的通用性、兼容性和互补性,进而使军民科技水平的整体提升。要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体系完备、基础设施齐全、科技力量雄厚的实际,充分利用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加大国防科技领域和民用科技领域科研成果、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交流融合的力度,积极支持军工企业探索开发军民两用技术,谋求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双重效益。

第三是信息共享的融合。这是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平台。当前,信息主导、联合制胜已成为信息化战争的基本要求,信息已成为重要的战争和作战资源,其与战斗力具有同源性、互换性。争夺信息优势和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无疑已成为战争胜负的主导因素。因此,加强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军民融合,提高军队的信息化建设水平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军地双方要共同加大投入,建立和完善集联合指挥、边境管控、应急动员、电化教学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化基础网络平台,全面提高边防和预备役部队信息化建设水平。要出台相关政策,在地方电子政务网上推行国防动员系统网络办公。积极稳妥、规范有序地推进各地区地理空间信息数据的更新换代,提高国民经济数字化动员水平,实现民兵应急力量野外“动中通”,逐步建成集防空预警、通信警报、指挥控制、监视定位于一体的防空信息系统。

第四是应急抢险救灾的融合。这是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重点。这些年,遇有重大灾难事故、各种急难险重任务,军队都一马当先,冲锋在前,发挥了突击队、顶梁柱作用。处理重大灾害事故、急难险重任务,军民必须同心协力、共同战斗,做到统一指挥、协同作战。要加强民兵预备役专业分队建设,突出建好各类应急队伍,有重点配备一批应急训练装备器材,定期组织成建制拉动点验,确保有事拉得出、顶得上。要完善指挥手段,利用军地双重资源完善光缆、卫星、微波、短波等多种通信方式,实现指挥手段野固结合、有无线结合、军民结合,增强机动指挥能力和综合抗干扰能力。

第五是后勤保障的融合。这是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基础。军队的后勤保障要走专业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路子,除军队自身的必要保障和基本保障外,还要依靠社会的力量来提供有效保障。特别是现在军队的任务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既有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核心任务,又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直接服务参与经济社会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而频繁,地方、社会均责无旁贷,必须为军队提供必要的装备和保障。要针对部队驻地分散、任务多元、对保障的需求不断增加等实际,逐步探索统一编组、联合保障的模式,打破军地、部门之间的界限,共同完成物资、装备、交通、生活、医疗等保障任务;逐步探索任务衔接、梯次保障的模式,明确各保障力量在联合封控边境、抢险救灾、维稳处突等行动中的运用时机、数量和方式,确保任何情况下保障有力。

(作者系黑龙江省委书记、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

(原载2010年12月26日《解放军报》)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