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80年沉思录:我们记得胜利的日子,还要牢记胜利的原因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丁海明  张良责任编辑:杨红
2017-07-09 13:03

是谁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从国家危亡到民族复兴征程,关于中国共产党伟大牺牲品格的沉思录

■丁海明  张良

引子

1928年5月,周恩来扮作王姓商人乘客轮由上海赴大连,准备秘密赴莫斯科参加“六大”。在大连码头上岸时,日本水上警察拦住了他:我看你不姓王,而是姓周。不是古董商人,而是当兵的。他们随手打开一个抽屉拿出一张档案卡片,说:你就是周恩来。

不过,日本水上警察厅没有逮捕中国共产党党员周恩来。此时,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7人,候补委员4人,周恩来是其中之一。

卢沟桥事变80年后的今天,体味这个看似寻常却奇崛的故事,我们不得不承认,1937年日寇“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叫嚣,不尽是狂妄和臆想——

史学家指出,为了柳条湖畔的“九一八”,为了卢沟桥头的“七七之夜”,侵略者已经觊觎了400年。早在全面侵华之前,日本已经绘制华夏地图无数,我山川地志、关隘兵要,乃至城镇乡村、田亩水井,均在其图上胸中。中国的政治派别、军事力量、经济外交等时政民情,无不在精研细琢之列。

卢沟桥事变80年后的今天,我们为当年日寇的千虑一失庆幸,他们放走了不该放走的周恩来,忽视了不该忽视的共产党。其实难怪,当时之中国,每天都有政党诞生,每天都有政党消亡,多少政党喊了两句口号,叫了两声主义,旋即消失在历史的沙滩上。

但,恰恰是这个共产党清醒地看到,欲打赢这场国力、军力和民心士气均相差悬殊的战争,唯有以牺牲凝聚人心,以牺牲铸就希望,以牺牲赢得胜利。她没有躲进书斋,绝不空谈主义,而是挽起裤腿站到了苦难人民的队伍里,卷起袖子扛起了敢于牺牲的旗帜,用腥风血雨中锻造的伟大牺牲品格唤醒了一颗颗沉睡彷徨的民心,挺起了中华民族一个多世纪以来未曾挺起的脊梁,奠定了泱泱中国在当今世界的大国地位。

今天,在历史与时代的交汇点上,我们从子长县瓦窑堡到延安杨家岭、枣园,由武乡县王家峪而左权县麻田村、黎城县黄崖洞,从这些红色圣地驻军营区,到传承当年抗战老部队薪火血脉的今日军营,一路行走,一路追问,一路祭奠当年前辈们在国家危亡之际的牺牲,一路思索今天的我们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如何传承牺牲品格……

一、一个政党和一面牺牲的旗帜

1、九一八事变后,当国民党军队为了保存实力不放一枪撤出东三省时,大批共产党干部奉命逆流北上,在黑土地上洒下第一滴抗争的鲜血

时间往往使人变得客观,让人渐渐懂得历史背后的无奈。

比如“九一八”——中国人心中永不结疤的伤口。86年了,我们总忍不住一遍遍地问,为何那一天,我们的军人不放一枪,一挥手便扔掉了东三省?

今天,当我们冷静地分析这样一组数据,心中的痛和恨或许会减缓一些——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日本工业总产值60亿美元,中国13.6亿美元,比例是4.4∶1;日本年产钢580万吨,中国4万吨,比例是145∶1;日本年产坦克330辆、大炮740门,中国只能生产一些轻武器……

后撤,放弃,保存实力,不能不说是当时迫不得已的选择。不止国民党军队如此。我们在瓦窑堡会议旧址看到,1935年秋天的红军将士们,也有一些作如此想。瓦窑堡会议上,毛泽东作《军事战略问题》报告,指出红军要东渡黄河,进入接近抗日前线的山西,党内、军队也有少数反对的声音。

瓦窑堡会议会址

这些声音有其道理:其一是红军长征中吃够了没有根据地的苦,如今好不容易有了一块,实在怕再失去;其二是红军体质弱,人数少,能否先巩固陕北,然后再去抗日前线?

所以,对于网上流传的“抗战时期八路军躲起来发展自己”的说法,一位老革命说:“九死一生之后,先求生存下来恐怕是任何一支武装力量的天然选择。有人从自己的站立点去猜想、揣测,也可以理解。但他们忘了,这个党是共产党,这支队伍是红军。”

1936年2月20日晚8时,万里长征未及歇的红军将士乘坐木船、羊皮筏子向黄河东岸冲去,挺进抗日前线。其实此前,无论生存环境多么艰险,共产党抗日的枪声从未停歇——

1931年,当国民党军队不放一枪撤出东三省时,大批共产党干部奉命逆流北上,在白山黑水间战斗了14年;

1934年7月,在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围剿”中,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除了一路向西,还有一路向北, “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旗帜一路飘红……

共产党不是不懂得牺牲。共产党恰恰最懂得牺牲。共产党知道,以弱敌强,唯有牺牲;共产党清楚,以弱胜强,唯有带头牺牲。这是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不同。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