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为什么越打人数越多、队伍越壮?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王洪浪责任编辑:于美玉
2017-07-09 14:34

今日的《解放军报》刊文指出,军民鱼水情深、患难与共,为我军的无往而不胜蓄积了无穷伟力、提供了坚强保证。实践证明,争取群众、依靠群众,则一切困难都能克服,任何强敌都能战胜。

回望90年,人民军队为什么赢——

和人民在一起是不可战胜的

■王洪浪

敌我力量悬殊,我军为什么总能以小搏大、以弱胜强?战场死生之地,我军为什么总能汇聚无穷智慧、攻坚克难?打仗消耗甚巨,我军为什么越打人数越多、队伍越壮?“与别的军队相比,人民军队具有独特优势”,研究战争史的专家学者常常发出这样的感慨。

回望历史的源头,答案或许更清晰。1929年初,毛泽东在兴国召开干部会议。他勉励大家:“每个共产党员应加强争取群众的观念,要如和尚念‘阿弥陀佛’一样,随时都要念叨着‘争取群众’。”我军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中能够生存下来、发展起来,创造奇迹、迎来曙光,与这个“随时念叨”密不可分。

我军创建之初,力量薄弱、经验缺乏,面对强敌千方百计地围堵追剿,立身之难绝不亚于“一株小草顶开钢筋混凝土”。然而,我军天生就与人民群众有着血肉联系。像婴儿刚一落地,就要吮吸母乳一般,我军从党的母体中孕育出来,就开始了寻找群众、争取群众的工作。“宣传组,不简单,放下背包去宣传。转大街,穿小巷,红绿标语贴满墙……”“好东西先分给群众”透过那时部队传唱的歌、流行的话,依稀可见官兵争取群众的活跃身影。

赢得群众始于坚持不懈地争取群众。“我们无法长期呆在一个地方,我们要不断前进。晚上来到一个村子,次日早晨就要离开。但我们仍然做了大量的工作。”陈云向共产国际介绍我军情况时谈到:每个住在这家或那家的战士,都应该同户主一起召集一次家庭会议,给这家人讲解红军的性质、红军的奋斗目标,力求使他的宣传得以在老百姓中传播。

老百姓不是命里注定要跟我们走的。然而,每到一地,我军都严明纪律、秋毫无犯,尊重百姓风俗习惯。每过一处,我军都发动群众奋起抗争,使“吃饭照影影,睡觉看星星”的贫苦群众分得田地,使“白天钻草窝,晚上去干活”的穷苦百姓分得衣物。这样的队伍,群众怎能不视为亲人?这样的军队,群众怎能不铁心跟随?

列宁说过:“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在极其残酷的斗争环境中,我军担负着为党中央传播决议指示的重任。红四军到达长汀后,利用那里的印刷条件,翻印了数千份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文件,分发给每一个党的支部、小组。部队走到哪,就把党的决议指示带到哪、传到哪。用理论发动群众、武装群众,使我军拥有了抵御艰险的铜墙铁壁、提升了克难攻坚的战斗潜力。

“谁和人民在一起,便是不可战胜的。”党领导我军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解放的伟大斗争,就是一幅幅人民战争的宏伟画卷。从红军长征“完成没有后方依托的万里转战”,到抗日战争“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从解放战争“潮涌般的小推车和担架队”,到抗美援朝“举国上下愿倾其物力财力”,军民鱼水情深、患难与共,为我军的无往而不胜蓄积了无穷伟力、提供了坚强保证。实践证明,争取群众、依靠群众,则一切困难都能克服,任何强敌都能战胜。

习主席指出,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过去,我们依靠群众度过了艰苦的岁月,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现代战争是信息化战争,是多维战场的对抗,持续时间虽短,但涉及的领域更宽广;战场容量虽小,但潜力的比拼更立体。民众参与战争的深度和广度,不仅不会收缩,反而不断扩大。只有随时念叨着“争取群众”,做到与人民血肉相连、生死与共,加强军地合力、实现军民同心,才能把握制胜之本,获得力量源泉,赢得未来战争。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