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用“梅花桩”战术布阵阻敌 打出1:10战损比

来源:央视网作者:张可责任编辑:柳晨
2017-07-09 11:47

有人说,打仗要靠天赋,熟读兵法百条不如临阵心生一计。罗炳辉,这个从云南山区贫苦农家走出的少年,似乎就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天赋。没上过一天军校的他,凭借多年行伍积累的经验,最终成为一代名将。 1941年4月,新四军二师副师长罗炳辉,在南京六合两山间的洼地中布下一套他精心设计的阵法,静候着蜂拥而至的日寇……

新四军多路出击,成功钓出“大鱼”

罗炳辉抵达六合时,带了两个旅。他的任务是巩固与发展淮南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和掩护麦收的任务。这个任务看上去只要被动防守,但罗炳辉认为,与其整天提心吊胆,不如主动把敌人引出来吃掉。部队在众人目瞪口呆的注视下开拔了。大家知道,长江对岸就是侵华日军总司令部、汪伪政府的首府——南京,你罗炳辉还生怕鬼子不知道新四军来了?没错,我就是要上门叫板!4月10日至14日,新四军第二师以第四、第五旅及津浦路东联防司令部独立第四团各一部,向侵占扬州、仪征、天长地区的日伪军展开反“点线”(据点和封锁线)作战。罗炳辉连克仪征、天长等地多处据点,并进袭天长县城,歼敌150余人。

短短4天,新四军多路出击,处处告捷,令日寇胆战心惊,急忙加强防御,并集结力量,准备进犯六合——消除江北这一“大患”。4月16日夜,驻扬州等地日伪军700余人携带轻重武器扑来。此时身在六合的罗炳辉,已经“恭候”多时。

升级戚继光“鸳鸯阵”,他布下“梅花桩”

“梅花桩”阵法,简单说就是把部队打散,成为一个个小组,像钉在地上的梅花桩一样纵深分布,同时各部相互协同。这一阵法的发明者正是罗炳辉,六合金牛山一战,是“梅花桩”首次登场。战场选在六合县城东北40多里的金牛山、峨眉山间的洼地,这里地势起伏村庄稠密,便于隐蔽。罗炳辉手上兵力是2个团加1支旅直属队。见到地形甚佳,他索性把梅花桩用到极致:15团在大井赵一带,警戒六合及金家集方向,并以“班”——最小的军事单位分组活动。如敌来犯,则加以阻击,并迅速报告;旅直属队驻泉水寺、癞子山一带;12团团部位于金牛山南面的大陈庄、钱洼一带,所属三个营第一营驻车蓬庄、和尚庄一带,向移居集、谢家集方向警戒,并控制樊家集通向大陈庄的道路;第二营主力位于乌山西南一带,向八百桥方向警戒;第三营驻厉马庄等地,向樊家集方向警戒。以上各部互为犄角,相互支持。

罗炳辉“梅花桩”的理念,像极了300多年前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倭时采用的“鸳鸯阵”。这种阵法把部队组成12人小队——也恰好是一个班的规模,持长短武器相互配合。在此之前“半农民”的明朝卫所兵,列传统方阵面对职业军人出身的倭寇,一旦前排失利,整个队伍极易崩溃。而鸳鸯阵一出,战场立即扭转,单兵能力极强的倭寇遭到吊打。

大刀白刃终结日寇最后反扑,打出1:10战损比

17日天亮前,日军进入新四军的防区内,他们故意走田间小路,却被一支流动巡逻的“梅花桩”发现,战斗立刻打响。新四军故意败退,诱敌深入,但到了五里墩高地时,开始集中火力全面压制,敌人已无法再前进一步。

早上7点,新四军开始反击,经过激战,成功将战线反推10多公里。日军为摆脱覆灭危境,做疯狂反扑。新四军战士则效仿“梁山好汉”,手持朴刀,组成突击班,绕到敌后砍死敌人的重机枪手和掷弹筒班组。敌人失去火力支援,攻势顿挫。三营迅速打退了日军的反扑,乘势夺回大陈庄,并集中火力将残敌全部压在陆家洼,形成合围。上午11点,新四军弹药打光,随即舞起朴刀肉搏,日军开始溃逃。

半天时间,敌700余人的部队,500余人被歼,新四军还缴获轻重机枪9挺、步枪40余支、掷弹筒2具。新四军仅牺牲54人,在兵力弱势的情况下,罗炳辉打出了1:10的战损比,堪称大捷!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