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惠生:委托全家生命于革命

来源:《铁军》杂志作者:赵东云责任编辑:柳晨
2017-07-09 11:54

我一直想写写吕晓晴,她是新四军文艺兵,曾在著名的抗敌剧团工作。不料吕晓晴说自己在抗敌剧团时间不长,并没有多少贡献,因此婉拒了笔者。回头搜寻关于吕晓晴的资料,这才发现她竟然是吕惠生的长女。吕惠生是皖中抗日根据地的行署主任,著名的革命烈士,对皖中抗日根据地的建设贡献卓著。我早就想写一点关于吕惠生烈士的文字,现在获悉烈士后人,喜出望外。于是再次拨通了吕晓晴老大姐的电话,这次吕大姐接受了我的造访。

勤学成栋梁报国恨无门

吕晓晴从祖辈口中了解到,幼时的父亲聪颖过人,勤奋上进。一次学堂塾师出了个“春雨润花”的上联想考考他,小惠生随即对以“秋风枯草”。小惠生十岁便开始涉历各类文史书籍,后来他决心致力于农学,便考入安庆第一农业学校,以期报国。1922年秋,吕惠生以优异成绩考入国立北京农业大学。也就在这年冬天,他的父亲不幸病故,吕惠生经济上失去来源,几乎中途辍学,幸赖岳父资助才得以完成学业。

1926年,25岁的吕惠生大学毕业,为寻找一份工作,但却处处碰壁。严酷的现实,使他认识到依靠实业救国的路走不通,于是开始从社会科学书籍中寻找救国之道。时值国共合作,孙中山先生的《民族论》对他有很大影响。

这年冬天,吕惠生回到阔别五年之久的家乡无为县。其时,无为新旧两派势力斗争十分激烈,吕惠生与进步人士胡竺冰等人成立了县党部,秘密开展活动,推动当地的国民革命。1927年3月,北伐军途经无为,吕惠生协助胡竺冰深入无城附近农村,组织农会进行斗争,不久即组成了临时行政委员会,行使政权。不料,北伐军刚刚离开,无为的封建恶势力就卷土重来,发动武装叛乱,吕惠生被迫流亡外地。

1927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的秘密领导下,无为中学发起“择师运动”,革命师生一致要求撤换“薄学无术、贻误青年”的校长金唤狮,拥护吕惠生出任校长。吕惠生到任后,聘请进步教师,融入革新思想,多方筹措资金修缮校舍,很快使无中面貌焕然一新。

在无中工作没有多久,无为县教育局长林汝南、财务科长刘继祥等人贪污教育经费的丑行被揭露,吕惠生立即组织师生罢课罢教,上街请愿,要求当局给予严惩。1930年5月,无为发生了声势浩大的“赔当斗争”。吕惠生与有关人士去县政府交涉,他据理力争,慷慨呈情,迫使当局责成当铺老板赔偿群众损失。

但是,吕惠生的种种义举遭到了反动恶势力的忌恨,他们散布流言蜚语,肆意污蔑,破坏吕惠生的形象,国民党当局更是步步紧逼,吕惠生被迫再次离开无为。

正气筑就“洗心亭”

离开无为后,吕惠生先后到贵池乡师、宿州乡师任教。1935年秋,由于旧病复发,回到家乡养病,不久,受聘担任县政府建设科长。在那个物欲横流、贪污成风的时代,建设科长本是一个令人神往的肥缺,但是他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从不做损公肥私之事,他带着一颗淳朴的爱国爱乡之心,只做利国利民之事。

一次,两个当地豪绅带着200块银元,悄悄找上门来。原来,几日前县府议定在东门外一块高地上建一座粮仓,而这块地正是两位豪绅垂涎已久的风水宝地,他们打算在那块地上建私家宅第。两位豪绅说明来意,吕惠生气愤地斥责两人道:“行贿受贿,这本是寡廉鲜耻之辈所为。我虽为一介寒士,也绝不会受此黑礼!”两人见吕惠生义正词严,一身正气,不敢辩驳,连贿赂银元也没拿就溜走了。为了警戒后人,吕惠生用这笔款在县城绣溪公园建了一座亭子,取名“洗心亭”,以此表明心志:绝不昧着良心谋取私利!

吕惠生一身正气,生活朴实,他厌恶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常对子女说:“要好好读书,长大做个自食其力的人。”吕惠生的侄子吕慎根清楚地记得三叔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人说上代当官,下代敲砖,我的儿子其明是无砖可敲的。”1938年,吕惠生的母亲亡故,他提出丧事从俭。在担任无为县长时,吕惠生从不搞特殊,他让妻子自己打“巴根”(即烧锅草);在担任皖中行署主任时,伯父吕子明去无为西乡收租,临行前,吕惠生再三嘱咐他要“带头遵守法令,绝不能损害佃户的利益”。皖江百姓见到的吕惠生是“一身布衣,不骑马,不带卫兵,跟老百姓一个样”。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