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来人”告诉你,守土护疆是怎样一种体验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李高杰 王雪振 张涛 等责任编辑:康哲
2017-06-24 03:19

当不少即将走出“象牙塔”的军校生和国防生还在对未来的工作岗位茫然彷徨时,身边的一些同学已经郑重地写下志愿戍边申请书,去边防哨所,去高山海岛,去大漠雪岭,体悟对“军人”二字最直白又最纯粹的理解,一展精忠报国、守土护疆的从军壮志。这究竟会是一种怎样的淬炼?请关注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且听三位大学毕业后志愿戍边、扎根基层的“过来人”袒露心声——

设计:胡亚军

在离天更近的地方,做顶天立地的军人

边疆虽远,距理想很近

■新疆军区某团装步一营副营长 李高杰 口述 王雪振 张涛 整理

我的大学同学在微信群里一直互动得很频繁,可任大家聊得再热闹,我还是一如既往地“潜水”。因为我知道,一旦我在群里“冒泡”,一定会引来同学们问长问短,大家都想知道当年那个另类的同学现在过得怎么样。

“大家都在想着如何出国镀金、挣钱养家,你却去当了兵,一次不行还要去第二次,真是‘神’一样的存在!”同学们对我两次入伍的评价,我记忆犹新。

我明白,这种“过誉”甚或揶揄的背后,其实更多的是不解。毕竟,当年我从农村刚跳进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的“龙门”,却在入学两个月后“头脑一热”,在校园里的征兵咨询台前报名参了军。当了两年兵回来继续学业,我又在大四那年申请特批成为一名国防生,并在毕业后志愿戍边,来到了喀喇昆仑山下的军营。这其中的任何一段经历,对于正常人来说,都绝不“正常”。

可我从没觉得自己和常人有何不同。如果有,可能就是我身上多了些理想主义、多了点男儿热血。再或者,还有父母对我的信任。也许是考上清华大学前,学习成绩优异的我从没有偏离他们眼中正确的人生航向,父母一直都支持我的选择,即便是刚上大学后第一次报名参军,负责征兵的干部怕我后悔让我问问父母的意见时,电话那头的父母也一致同意。

“两年后就回来了。”父母那时可能也认为我只是想体验一下当兵的感觉,没想到我是“一入军门情似海”。

第一次入伍时,我在驻天津武警某部侦察连服役,班长看我是大学生,有意锻炼我,五公里必须跑第一,内务标准比别人高一个档次……两年里,我入了党,被评为“优秀士兵”,荣立一次三等功。退伍那天,班长抱着我说:“你是我带过最好的兵。”而我早已哭得稀里哗啦。

有位作家说过,一个人在一个地方生活、工作过,就把生命的一部分留在了那里。因而他的生命里,就有了那个地方的色彩。于我而言,那是份浓重又热烈的绿色。重返清华园后,课业之余我先后担任过学校奥运志愿者军训负责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大学生方阵分队长,但我还是觉得不够味。眼看着身边的同学都忙着考研、出国、找工作,我心之所系的,还是那个绿色军营。当我把申请国防生并志愿赴新疆的想法告诉父母时,父亲沉默了,母亲声泪俱下地说:“娃啊,这么多部队为啥一定要去新疆啊?以后离家这么远,可咋办啊!”面对亲友的劝说,我有些犹豫。

2010年暑假,我跟随老师去高原调研,随之主动联系了新疆军区某边防团去参观见习,一是想看看自己还能不能适应部队,二是想了解一下边防官兵的生活。

我来到了海拔5390米的天文点哨所。刚到哨所,一阵大风就把我的帽子吹掉了,我赶紧小跑着追帽子,等到把帽子追上的时候,我顿觉眼前发黑、胸闷气短,头疼得死去活来。后来我发现,边防官兵工作生活的艰苦,远远超出我的想象,极寒缺氧、紫外线辐射……同时,我也深切感受到边防一线对人才、对知识的渴求,感动于边防官兵的忠诚坚守。

我觉得,自己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曾经,我把“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这句诗写下来贴在饭卡上,以便能时不时去品味历史深处古代边塞军人的豪情壮志;如今,这样的机会就摆在自己面前,我可以亲身去施展自己戍边卫国的一腔抱负,这样的生活才更有挑战,这样的人生才更有意义。

在众人充满疑惑的目光中,我放弃了保研和出国学习的机会,大学毕业后选择重新穿上军装,也没有按照部队的安排去机关工作,而是来到赫赫有名的“进藏英雄先遣连”,成了一名基层排长。

到了英雄的连队,就得有英雄的样子。为了练好装甲三大专业,我白天在40多摄氏度的装甲车里练操作,晚上加班学习理论。经过不懈努力,我创造了单位新任职排长当年考取装甲三大专业等级证书的纪录,荣立个人三等功。2013年5月,由于军事素质过硬,我被破格提拔为所在英雄连的第25任连长。

“人生下来应该做一个民族的脊梁,应该为这个民族撑起一片天空。”在回清华园和学弟学妹们交流时,我曾这样总结过自己对人生的追求,我从没觉得这是大话套话。如今,我已在驻地结婚生子。我想,自己的根是扎在这里了。脚下踩得更实,身板才能挺得更直,在这个离天更近的地方,我愿为祖国撑起一片天空。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