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战区联合作战指挥,这位大校负责测绘导航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周猛 杨清刚 张坤平责任编辑:李晨
2017-01-08 03:55

“今天加班加点工作,为的是明天‘读秒’制胜”

去年8月,温立新指导工程师鞠珊为一场演习制作兵要地图集,先后几易其稿。演习在即,上级对图集制作并没有明确要求,再说已经改了这么多遍,何必非要如此较真?鞠珊当时有点想不通,觉得温立新太能折腾。

“未来战场战机稍纵即逝,指挥员需要的不只是数据,更需要直接能用于辅助决策的‘产品’!”温立新以作战区域内一张“军用机场分布图”为例耐心引导鞠珊:我们提供的“产品”不应只包括军用机场的位置、等级,还应包括这些机场能够为哪型战机提供起降、保障条件,以及附近的民用机场信息等等。

就这样,大家编制的地图看上去更复杂了,但用起来更简单、更便捷了。“今天加班加点工作,为的是明天‘读秒’制胜。”在随后的演习中,指挥员常常不用研判数据,对着图集直接做“选择题”即可。鞠珊这才恍然大悟,终于理解了温立新的良苦用心。

其实,熟知温立新的人都知道,他这种较真是从血与火的洗礼中得来的。

那是温立新入伍后第二年,他随部队参加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亲眼目睹4名战友在“拔”敌人火力点时,因撤退不及时而牺牲。

战争的惨烈,让温立新明白了一个道理:战场环境瞬息万变,容不得一丝细小的纰漏和一刻短暂的迟缓。这也促使他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把很多工作做在战争到来之前。

过去,大范围军用地图信息更新周期需10多年时间,难以保障现代战争需求,是困扰测绘部队几十年的“老大难”。

温立新带领课题组与有关院校协作,研发出“遥感影像专用测绘信息应急保障系统”,使军用地图信息更新周期大大缩短,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一次演习中,温立新发现部队在作战推演方面能力不够,直接影响了战役筹划质量和效率。

温立新构建虚拟环境,编写调整代码,研究解决方案,经过7年日夜攻关,终于研发一套提高演习筹备效率的辅助决策系统。战区成立后,温立新又带领团队日夜奋战,将这套系统升级为“战区版”。它的研发成功获得了包括5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17位专家高度评价。

“未来战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战争”

温立新曾是名响当当的“金牌教官”。10多年间,他先后为部队培养输送业务尖子数百人,其中有的成为军委联指参谋,有的成为军校教授,2人成为总工程师,5人成为团以上领导干部。

该保障队成立后,面对战区全新的保障需求和联合作战人才的稀缺,温立新十分着急,天天琢磨着如何招兵买马、“挖”人育才。

贺航海——一位转隶到该保障队的海军中校,谈及与温立新的几次“过招”时,感触颇深。

一次,温立新以某导航系统为题讲课时,贺航海对某个问题提出了疑问,并当场与他发生了争论。课后,贺航海有些后悔,担心以后会被“穿小鞋”。

令他想不到的是,第二天,温立新把他请到办公室,主动向他虚心请教海战场测绘导航的有关问题,还赋予他一项任务:以导航时频在海军作战中的应用为题,在全队讲一堂公开课,增进大家对各军种情况的了解。

讲课之后,贺航海成了单位的名人,干劲也一天高过一天。温立新趁热打铁,根据其业务特长,把有关某导航系统的一项重要研究任务交给了贺航海,把他培养成了单位的课题牵头人。

“未来战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战争。”温立新还注重把参谋技能纳入业务训练,带着干部骨干学指挥、学战术,培养了一批“既懂技术又懂指挥”的复合型人才。

去年8月下旬,温立新获悉某军校将开办大数据暑期讲座时,立刻带上工程师赵国清前往听课。为弄懂大数据建设中“知识图谱”概念,他一直虚心向一名该专业的博士请教。后来,那名博士参加论文答辩时才发现,原来一直以学生自称的温立新,竟然是台下的评委之一。

听课归来,温立新将大数据建设内容补充进本单位三年建设规划,并向战区呈报了一份专题建议报告,得到战区首长高度评价。目前,他依托大数据研究申报的科研项目已获准立项,正在紧锣密鼓研发。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