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长征影视剧的那些年……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边国立责任编辑:于美玉
2016-10-21 10:14

长征是历史的长征,长征艺术是时代的艺术,长征影视创作制约于各个时期的创作生态环境。上世纪50、60年代,是许多过来人在回看昨天的胜利。1959年拍摄的《万水千山》(根据同名舞台剧改编)是新中国第一部长征题材彩色影片。影片从红军某团某营角度表现长征,是典型的“以小见大”式创作路子。影片比较生动地表现了红军与险山恶水搏斗的勇敢精神,展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突破天险腊子口等一系列战绩。影片题材价值主要在于红军经历的千难万险和一些有名的战斗首次得以故事片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在歌颂革命业绩、继承先辈精神、热爱来之不易的新中国新生活方面,这部影片起到了较强的精神鼓舞作用。上世纪60年代初,长征题材影片《突破乌江》《金沙江畔》问世。前者从红军某团和某连角度表现长征途中红一方面军突破国民党军队乌江防线的战斗故事。影片从一个侧面表现长征中红军的战术和战绩,表现红军与人民群众的深厚关系。后者表现红军某部北上抗日途中到达金沙江畔。影片中红军官兵形象质感较强,他们虽然穿着破旧,但很有精神力度。上世纪50、60年代拍摄的长征题材影片数量不多,叙事主题却涵盖了表现红军战争战绩、思想政治工作、民族团结、军民团结等基本方面。

1965年8月,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上演。《长征组歌》的歌词是由长征过来人萧华将军创作的。由晨耕、生茂、唐诃、遇秋谱曲。1976年2月,舞台艺术片《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组歌》公映。《长征组歌》是对长征和长征精神的热烈歌赞。长期以来,《长征组歌》昂扬、奋进、乐观、豪迈的基调奏响着时代的强音,对长征题材影视创作产生着重要影响。

上世纪80年代初,在改革开放大环境下,影视艺术创作开始迈入多样化时期。长征题材影视创作也走向了多元。一方面是继续拍摄反映红军历史战绩的影片,在逐渐摆脱局限性中迈出新的步伐,大型长征题材影片《四渡赤水》就是一部重要作品。影片表现遵义会议召开后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渡赤水河、摆脱敌人的战略包围。影片力图完整表现这个著名战役的战役态势,以其较宏观的战略视野超越着以往的长征影片。另一方面开始了新的探索,影片《草地》《马蹄声碎》是比较自觉地开始追求本真之真的长征影片。《草地》从独特的人物“组合”角度表现长征,充分表现了在超常的困难面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精神感召力。《马蹄声碎》以红军某运输队8名掉队女兵在过草地时的艰难经历表明,长征不是浪漫的神话。尤为醒目的是,影片表现了某种人性的真实——红军团长与一位女兵悄悄相爱了,同时,他们又是能够将革命事业放在爱情之上的有血有肉的红军军人。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