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路上最沉重的一个结?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作者:白恒昌责任编辑:柳晨
2016-09-12 15:51

悲壮狮子山

■白恒昌

从踏上兴安这片红色热土,沿着“湘桂走廊”行进在湘江之畔,我的心,就像这层林叠嶂的崇山峻岭,逶迤起伏;又如同这波澜不惊的湘江之水,流淌在历史的深处。这条既陌生又熟悉的山路,弯弯曲曲,时而盘旋而上,时而又盘山而下,缓缓地静静地向着苍苍莽莽的大山腹地蜿蜒而去……

夜幕中,我们来到“寻红之旅”的第一站——兴安县城。由于这一带海拔较高,自古就有“兴安高万丈,水往两头流”之说,形成湘江北去、漓江南流的独特景观。这里不仅因秦朝时期修建了最著名的水利工程——灵渠而闻名于世,更因80多年前中央红军那一幕最惨烈的生死角逐,而令人刻骨铭心;在历史上既有过“北有长城,南有灵渠”的美誉,也曾饱经“三年莫饮湘江水,十年莫食湘江鱼”的悲壮,成为人们祭拜湘江、缅怀先烈、昭示未来的红色圣地。

此时,大山深处,静谧安然。我闲步漫逛在被灵渠水所环绕的寂静的镇街上,望着暮色中的古巷幽宅、古桥水街、古道青石、古木苍柏,犹如置身一个尘封已久的悲壮和辉煌的岁月。

翌日,我满怀崇敬和激动的心情,登上坐落在兴安县城西南1公里狮子山上的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陵园。用灰白花岗岩雕凿的4个巨型头像和5组浮雕,艺术地塑造了当年红军突破第四道防线的壮烈情景;主碑耸立于苍松翠柏怀抱的狮子山顶,上部为三支直插蓝天的步枪造型,象征着“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真理。主碑和群雕由一线四折共201级大型台阶连接,陡峭的台阶寓意着中央红军突破湘江一线的曲折过程。瞻仰着巍然耸立的石碑,凝视着历尽沧桑的群雕,抚摸着浸染鲜血的遗物,倾听着惊心动魄的故事,我的心无时不为惨烈的湘江突围而悲恸惆怅;回望80年前那段用血肉铸成的不朽传奇,那幅血与火、生与死、存与亡的历史画卷,胸中热血不由得因红军将士用生命铸就的壮举而澎湃激荡!

1934年11月下旬,从中央苏区出发西征的红色大军,在连破敌人3道封锁线后到达湘江之畔。此时的蒋介石已调集25个师近30多万国民党军队,凭借湘江天险布设了第4道封锁线,在零陵至兴安近300里的湘江两岸,精心摆下了一个前堵后追、两侧夹击的“口袋”阵,依仗其数量和装备上的绝对优势,妄图“围剿”全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东岸。

从11月28日到12月1日,战斗的硝烟一刻都没有消散过。激战的枪炮声、飞机的呼啸声、江涛的咆哮声以及人喊马嘶声,共同组成了一支最为残酷的战争交响曲。红军将士在“高举着胜利的旗帜、向着火线上去”的号召下,以勇猛无畏的英雄气概,在新圩、脚山铺、光华铺、水车、界首渡口等各自的阵地上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拼杀,许多战士赤膊上阵,挥舞着大刀,扑向敌人;红军战士冒着呼啸轰爆的炮火,奋勇泅渡在血涡血浪之中,一具又一具尸体随着血红的江水漂流而去。红军将士硬是用血肉浇筑出一条跨越湘江天险的生命通道,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口袋阵”,掩护中央纵队渡过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剿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我们追寻着当年红军血战湘江的战场遗址,带着满心的虔诚,来到了那条曾经跨越湘江天险的生命通道,如今已是“一桥飞架东西,天堑变通途”的界首渡口。

80年前,界首这座彩虹般大桥下的小小渡口,就是军委纵队渡过湘江的地方,也是身处绝境的红军化险为夷的地方。就是在这个渡口,临时架起的浮桥,不知被炸毁了多少次,又修通了多少次;血洗的江面上,浓烈的硝烟中,茫茫的大雾里,将士们踩着早已磨穿的草鞋,爬行在浮桥上。头顶的飞机轮番轰炸着、俯冲扫射着,行进的将士一批一批倒下,又一批一批往前冲……

界首的可歌可泣,界首的彪炳史册,让我深刻领悟了伟大的理想和信念的力量,即使惨遭重大的牺牲,也不可能阻挡红军西进的铁流和一往无前的步伐。

距离渡口不到100米的地方,有一座古朴沧桑的祠堂,叫“三官堂”。湘江战役时,因“三官堂”曾经作为红三军团军团长彭老总的指挥所,后来就称之为“红军堂”。我绕着阒寂无声的“红军堂”一遍一遍地走着,一遍一遍地心潮涌动。这是全身的热血竞相迸发并在胸中集结的涌动。用鲜血染成的红色是先辈们的颜色,鲜红的颜色渗入了红军曾经战斗过的土地,并根植于我们的骨髓,滚烫着我们的血液。

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这条地球上的红飘带最沉重的一个结。由于路线错误、指挥失误,这个沉重的结就成了中国革命史上,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损失最惨重的一战。红五师指战员在敌我兵力极其悬殊的情况下,浴血奋战三昼夜,参谋长胡震、第十四团团长黄冕昌和副团长、参谋长、政治处主任及营以下干部都先后牺牲;红四团政委杨成武身负重伤;红三十四师被敌人重重包围,5000多名将士殊死血战,直到弹尽粮绝,几乎全部牺牲,师长陈树湘英勇就义。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为3万多人。

每一个牺牲都是不朽的,每一个英雄都值得仰望。湘江战役的悲壮与觉醒,只有踏上这片洒满了红军热血的土地,才能切身感受到铁血将士铁一般的信仰信念,才能有沉重的历史感,产生崇高的使命感!

湘江之战,红军虽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不但没有失败,反而由此开始走出低谷,愈挫愈奋,愈战愈勇,不断迎来曙光,走向胜利,创造出四渡赤水河、攻克娄山关、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激战腊子口、大胜直罗镇等一个又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

80年时光荏苒,湘江战役的时钟指针虽然早已凝固,但川流不息的湘江水无时不在警示着后来的“长征者”——胜利来之不易,而一旦路线错误,失败就将是非常迅速的。我们走过的并非一条平坦大道,经历过苦难,遭受过挫折,甚至陷入过绝境;正在前进的道路上也不会只有顺境和坦途,还会有艰难和坎坷,甚至是危险和挑战。

长征永远在路上。回望80年前那段险象环生的激荡岁月,捧读红军将士用青春、鲜血与生命写就的气壮山河的悲壮史诗,作为流淌着红军血脉的新一代的革命军人,从中汲取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增强了责任与担当。在新的强军征程中,长征的精神火炬必将燃起前进的动力,照亮璀璨的未来。

离开界首,离开兴安,一路上,我依然沉浸在这片曾经燃烧过血与火的热土的悲壮史诗之中。

(《解放军报》2016年09月12日 11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