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种中型水面战舰:成都级护卫舰

来源:新华网作者:刘华责任编辑:王春艳
2015-01-26 09:24

新中国研制的第一种中型水面战舰:成都级护卫舰

该舰舰体采用屈服强度343兆帕的901型锰钢,长艏楼船型,由于主机高度为4.5米,加入检修要求、双层底高度等因素在内,舰体型深最小高度已经达到6.8米,超过了这一级别平甲板舰的型深高度,如果采用平甲板型,则型深只能为6米以内,上甲板必须留出宽度7米、长度9米以上的大开口,以使主机伸出上甲板以上,这样势必使舰体强度大为降低。若将型深变为6.8米,舰体改为通长甲板型,艉部武器和上层建筑又要相应提高1.3米,使舰的重心急剧上升,又大为降低了舰的稳性,因此,在中部型深必须在6.8米以上,而艉部型深又必须尽量降低的前提下,只能选择长艏楼舰型,这样还能使干舷增高,舰体的耐波性、大倾角稳性、不沉性和强度储备都超过平甲板型。1968年9月,232(502)舰执行任务时遭遇12级强台风,在台风中航行了40多小时,两进台风中心,舰体的最大横摇角达到63度,舱内都能听到舰体发出“吱吱”的响声,但最终舰体还是经受住了考验,也证明设计和建造是可靠的。长艏楼舰型的细节也经过了推敲,这种舰型的艏部上甲板和尾部上甲板之间采取的7.33度缓坡过渡连接,可以避免将应力集中在一点,而且人员在上甲板前后行走也不必使用直梯,更为方便。为了适合在南海地区使用,65型护卫舰还成为了我国第一型安装空调系统的护卫舰。由于缺乏资料,空调设计者甚至对上海的“大光明”、“和平”等电影院的空调系统也进行了考察,并为我国军舰的空调布局和细节处理制定了一套可循的先例和规范。空调的使用,大大改善了舰员的居住条件,后来部队使用65型舰时,每当酷热时节便紧闭门窗,冷气降温,其他舰艇的战士则先是奇怪,而后羡慕,最终大家都愿意到65型舰上服役,也成为一时的花絮。

在当时的条件下,65型舰的反潜火力可算强大,舰艉有4门64式432毫米深弹发射炮和深弹投掷架,舰艏有2具1200火箭深弹发射器,当时的南海周边国家和地区并没有多少潜艇力量,之所以在反潜方面有如此配置,可能更多的是为了对付经常在南海地区出没的美国潜艇。上世纪70年代,我海军也的确使用装载此类武器系统的猎潜艇在近海发现过美国核潜艇,并迫使其浮出海面。64式深弹发射炮呈舷侧对称配置,可以作为火箭反潜的补充,也可与舰艉深弹投放架联合使用。它的发射炮固定为45度仰角,不能旋回,舷侧攻击的距离有40、80和120米3种,它使用的62式深弹装药当量达到135千克TNT,由“深联-1”引信起爆,以舰艉大连串投弹和舷侧的连续攻击时覆盖范围很大。因为当时62式深弹的产量非常大,也使得这种攻潜方式的成本相对很低。

1200系统是我国当时性能最好的反潜武器,它使用2具65式5联装250毫米火箭深弹发射炮(仿制苏联的RBU-1200)和62式火箭深弹(与前述的62式深弹不同),该弹最大射程达到了1000米以上,弹型改进后,下潜速度也比投掷式深弹提高约2倍,还可使用定时引信进行10枚齐射。但在65型舰服役时,该系统还没有配备深弹指挥仪,只能依靠射表实现无指挥仪条件下的攻潜,而且发射炮的高低角可调,但却不能旋回,对潜攻击时需要舰艇机动,而且人工装填退弹也颇费时间,不利于二次攻潜。此外,为了用火箭深弹打击对方水面舰艇,当时深弹使用的“深联-1”引信中,还配有水面撞发功能,在1966年由65型舰进行的深弹实验中,当引信定为水面撞发、采用小角度射击时,由于深弹落点离舰较近,其爆炸后的弹片甚至落在了甲板上,这也能够说明引信小角度入水时的瞬发度非常优异。

65型舰的主炮采用从岸防阵地拆卸的100毫米炮,副炮为4门37毫米炮。由于有3门主炮、4门副炮和2座双联14.5毫米机枪需要布置,该舰的武器位置方案曾进行了多次讨论,特别是主炮的布置,一种观点认为应当2前1后,一种认为应当1前2后,前者认为2门火炮在后,若是舰艇追击对方舰艇,会影响全舰火力的发挥,而部队方面则认为,实践中没有出现过双方舰艇在直线上追逃的情形,海战双方都会力求通过己方的机动,保持有利的舷角,使火力得到发挥,且日、法舰艇也有此布局先例。设计方还另有一种考虑--舰体为长艏楼型,舰体艏部型深较高,若采用前2后1布局,则舰艏1号炮位于上甲板,2号炮位于上层建筑甲板,舰桥为避开2号炮遮挡,亦必然相应提高,从而造成舰体重心抬高,稳性下降,最终,65型舰采用了现在的布局--主炮前1后2,后部2门主炮射界为45-315度。4门副炮呈菱形布局,两舷后部布置14.5毫米机枪。但应当说明的是,笔者亦认为,该舰主炮采用前2后1的布局效果可能更好。毕竟,火炮战舰以正面半球迎敌的概率较大,采用现在这种布局,若要发挥全舰火力,就必然以舰身侧面对敌,从而增加被弹面,且部分火炮时代的中小型水面舰艇采用类似前1后2布局,更多的是由于其主要攻击武器为鱼雷,鱼雷攻击完毕后,舰艇一般会高速脱离目标附近,此时后部火炮自然可以发挥最大的作用。我海军亦有鱼雷艇仅有艇艉机枪,也是隐蔽接敌、高速脱离的战术使然,但作为一型大多执行日常巡逻任务的护卫舰,此种部局就不是最合适的了,而且入70年代,在01型护卫舰都改装为导弹舰艇的情况下,65型舰却因为舰体先天的布局特点而无法改装。当然,最后的主炮布局,可能更多的还是主机、舰体等其它因素的制约造成的,军舰设计,往往需要在各部分的相互制约中求得平衡,这也是完全能够理解的。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