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沙:深蓝航迹蕴南海文明

来源:海南日报作者:黄晶责任编辑:杜汶纹
2016-04-08 18:28

传说中的那片海,就在今天的三沙市。

但凡有中国人行进的深蓝航迹,那里总会留下绵长的海洋文明,南海即是如此,三沙文明蕴育而生。

在这片海中央,有数不清的岛礁沙洲,那里有中国人留下的炭粒,也有中国人烧制的陶瓷,还有无以计数的中国货币。

海上丝绸之路蕴育南海文明

南海,是古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大通道。

从汉唐时期开始,中国人开创了途经南海的海外交通线路,至明朝,中国进入大航海时期,郑和船队远涉重洋到达波斯湾、红海,非洲的蒙巴萨和南亚的吉里地闷,形成了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古代船舶分别在沿大陆边沿的“内沟”航线和沿西南中沙群岛航行的“外沟”航线上,遗留下大量的中国历朝历代的文化遗产,这些水下文化遗产是证明中国最早开发南海的珍贵文物史料,这些历史钩沉同样蕴育了今天的三沙文明。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国家文物局已经组织7次南海水下考古调查,依靠实物资料所获得的科学结论,再次向世人昭示,居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要冲的南海诸岛,蕴藏极为丰富的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它们是中国人最早到达、最先开发南海诸岛的历史见证。

据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编著的《西沙水下考古》报告显示,仅在西沙群岛区域考古调查采集和发掘文物中,以瓷器为主,还有少量的铁器、铅锡、象牙、船板等,考古人员还打捞起数块碇石,有专家认为这类碇石是我国古代木石锚的一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西沙出水瓷器种类丰富,有宋元时期的青瓷、白瓷、青白瓷,也有明清时期的青花瓷,更有弥足珍贵的元青花出水,器型有碗、碟、粉盒、瓶、壶、军持、罐、缸等,出水瓷器以福建、广东、江西的窑系为主。

在海南省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中,西沙出水瓷器占据相当大的展览规模,宋元时期的瓷器装饰图案有缠枝花卉、莲瓣纹、卷云纹等,有的青釉盘底刻有“吉”、“大吉”文字款,有些器物的外底还有墨书题字;到了明清时期,青花瓷的装饰图案更加丰富多彩,题材有花鸟、动物、人物、山水、楼台等,文字有“福”、“寿”等吉祥语,有的器物底部还有“上品佳器”等吉颂款。

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栗建安研究员认为,中国陶瓷沉积南海海底,再次以无可争辩的事实向世人证明,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这些陶瓷同时也为研究我国的航海史、海外贸易史、陶瓷外销史提供了重要信息,具有非凡的学术价值。

除了数不尽的水下遗珍,散落在三沙各个岛礁沙洲上的陆上文化遗迹更是数不胜数。考古专家称,淡水是渔民耕海和登岛住宿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为了生存的需要,渔民们必须在各个岛屿沙滩和丛林中寻找水源,并想方设法掘井以保持淡水供应,也因此而在岛上留下了众多生活遗迹。

例如,在西沙群岛的甘泉岛,这座岛,因岛上有一泉眼而命名,考古人员在此发现了唐宋时期人类活动遗迹,采集到古代先民生活居住的文物遗存,例如烧煮食物留下的炭粒灰烬、吃剩的鸟骨、螺蚌壳等,还出土了唐代青釉四耳罐、卷沿罐等一批珍贵文物。

从目前考古调查中看,南海诸岛上凡有淡水汲取的地方都有我国渔民生产生活的文化遗迹。根据调查,北子岛、永兴岛、南子岛、西月岛、黄山马、铁峙、第三峙、奈罗、南密、秤钩、罗孔、鸟子峙等岛屿都有海南渔民先后居住,这些岛屿上的水井都是他们

为了生活需要挖筑而成,而在长年劳作中,海南渔民因患病逝世或作业伤亡的事情时有发生,不少岛屿上留下死者的葬坟和碑记。

另据了解,中央民族大学的王恒杰教授(1996年去世),曾多次在南海地区进行文物考古调查,他的足迹最远到达南沙群岛太平岛。在王恒杰教授长期的南海考古调查中,他首次在南沙群岛的南熏礁与鸿庥岛之间的沙洲上,采集到唐代开元通宝,多次在西沙、南沙群岛发现了早至新石器时代的有肩石斧、瓮棺葬等,以及战国、秦汉时期的水波纹硬陶、压印纹硬陶等源自中国大陆的文物。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