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海军67岁生日的时候,我想起了很多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钱宗阳责任编辑:张硕
2016-04-23 17:46

一周前的一个午后,我漫步在古都西安的城墙边,手机突然收到了一条信息:一百多年前的今天,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勿忘国耻,奋发图强!

那天,是4月17日——一个很多人不知道的日子。

一周后,还是同一个地方,我收到了另一条信息:今天是海军节,请为中国海军点赞。

两条信息,两个日子,相隔短短一周,是某种巧合,还是一种警示?

海风轻拂,岁月沧桑。两个多甲子过去,多少个梦里,那片海,就在那里;那种痛,如鲠在喉。

(一)

那年,波涛之上,一条渔船载着几名军人,飘飘荡荡驶向了刘公岛。

途中,渔民惊讶于这样一个事实,乘坐渔船的竟然是人民解放军海军首任司令员肖劲光。“你是个海军司令,还要租我们的渔船啊?”渔民心直口快地问道。

站在海风中,悍不畏死的将军羞愧得无地自容,对随行人员说:“记下来,1950年3月17日,海军司令员肖劲光坐渔船视察刘公岛。”

一只小船,一支海军。那就是今天中国海军的起点,尴尬而无奈。

几乎同一时间,福建的滩头岸边,一支部队厉兵秣马,枕戈待旦。作战室里悬挂的地图上,代表着进攻的红色箭头直指台湾。最后的战役眼看就要打响,然而,一群不速之客闯入了台湾海峡。

在那个年代,“泥腿子”的中国军人几乎连驱逐舰、护卫舰都没见过,更不要说航母这样的庞然大物了。

浅浅的一弯海峡,成了一道巨大的鸿沟。年轻的战士攥紧拳头,一拳拳捶着沙滩。大家心里憋屈:我们的海军在哪里?

(二)

“我们的海军在哪里?”这声呼唤,一问百年。

近代中国的伤痛,几乎都来自于海上,那是一片伤心之海——

鸦片战争,数千英军就能沿海而上,从广州一路打到塘沽,沿途一座座重兵把守的要塞和炮台束手无策,奇葩的清军统帅甚至想出了用小船载着粪便“攻击”英军舰船的招数。

中法战争,初具规模的福建水师面对强大的法国舰队,脆弱得就像纸糊的一样,不到半个小时就全军覆没,30艘舰船沉入大海,殉国者近800人。

甲午海战,那支寄托了近代中国人无限希望的“亚洲第一舰队”,最终困死于刘公岛。战后,侥幸没有沉没的北洋水师舰船,被拖到了海的那一头,刷上了异国海军的油漆。抗日战争胜利后两年之久,陈列于东京上野公园的“镇远”“靖远”两舰铁锚,才被追索回国。

甲午之后的几十年间,中国海军未能振兴。

那一年,日本战舰密布黄浦江口。为堵塞长江水道,弱小的国民党海军不得不将10余艘军舰自沉。海军将士不忍离开朝夕相处的舰船,含泪举手敬礼。时任国民政府海军部长的陈绍宽安慰说:“一定要相信未来,相信抗战的胜利,那时我们将建立新的海军,新的战舰。”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我们的海军!”这是一个民族饱含辛酸与屈辱的悲愤呼唤。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