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近40年来牺牲在额尔古纳河的9位边防军人

来源:中国陆军网作者:武元晋责任编辑:李娴
2016-05-03 17:31

额尔古纳河,天上飘来的蓝色哈达,一头连着牧人的毡房,一头连着母亲的心脏。额尔古纳河,远古飘来的银色哈达,一头系着历史的记忆,一头系着今日的忠诚。这条河流流经蒙古族的发源地——室韦,传说蒙古民族的名称就起源于这里的一个古老部落——蒙兀室韦。奔流不息的额尔古纳河见证了昨天成吉思汗驰骋草原的风采,它也目睹了今天边防军人餐风饮雪、甘洒热血的牺牲奉献。

夜宿伊木河,与官兵攀谈,新中国究竟有多少边防军人牺牲在这条界河中,已无从查阅。但在口口相传的诉说中,在有迹可循的军史记载中,记者得知,40多年来,有9位军人的生命与这条古老的河流紧紧相连:苏盛轼、铁钢、麦大舒、阿尔斯楞、石国祥、李长庚、骆超强、杜宏,和一名难以知晓名字的司机。

这些名字,有的成为遥远的记忆。某边防团政治处主任乔焕文回忆,刚到团里时他就听说,曾有一位军分区副司令员的汽车在闯冰道时掉进了冰窟窿,车上4人全部遇难。后来他遍寻资料,终于在《呼伦贝尔军事志》中找到了这段历史:1973年3月11日,呼伦贝尔军分区副司令员苏盛轼乘坐1台吉普车到连队检查工作后,由圈河去满洲里途中,行至馒头山下冰道时,冰面塌陷落入河中,他与同车人员某连连长铁钢、警卫员麦大舒、司机等4人淹亡。

这些名字,有的成为传唱的歌谣。“要说飞快的骏马呦/数我们草原的马群/要说勤劳的小伙子/数那放马的阿尔斯楞。他那驯马的本领啊/赢得了人们的赞赏/他那深情的眼睛/印在了我的心……” 这首在草原上脍炙人口的《阿尔斯楞的眼睛》,原型就是内蒙古军区边防某团二连蒙古族战士阿尔斯楞。1982年6月12日,他为救连队落水的巡逻军马,掉进额尔古纳河中,献出了年仅20岁的宝贵生命。

这些名字,有的只留下寥寥数语。1988年8月,内蒙古军区某边防巡逻艇大队战士石国祥,为营救落水战友光荣牺牲,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追记二等功。

这些名字,有的定格在感天动地的瞬间。1995年2月27日,北疆的气温下降到-35℃,额尔古纳河河面上冰封雪盖,寒气袭人。在这冷暖交替的季节,平静的冰面之下,明沟暗沟密布,涌动着暖泉和急流,时刻都可能出现险情。但边防巡逻艇大队二中队中队长李长庚,还是坚持带车为连队战友运送给养物资和远方家书。

下午4时,他们驾车在冰道上艰难行进时遇到了阻碍,于是准备绕道而行。突然,“咔嚓”一声炸响,冰面塌陷,车辆像无助的羽毛,霎时掉入了冰窟,河水瞬间涌进了车厢。生命危急关头,李长庚没有考虑自己逃生,而是对着吓傻的司机大喊一声“摇下玻璃,快跑!”司机在喊声中如梦初醒,迅速摇下车窗顺着窗口爬去。生命的危急关头,李长庚用力把司机推出窗外,司机吕学锋得救了,而35岁的李长庚却随同卡车一起沉入了6米多深的河底。李长庚被打捞上来时,他已成为一座军绿色的冰雕。战友们把他的骨灰撒入他守卫16载的额尔古纳河,内蒙古军区批准他为革命烈士,并追记一等功。

这些名字,有的已为人们所熟知。2011年6月23日,某边防团战士骆超强在额尔古纳河附近牧马时,发现一名渔民落水呼救,他毫不犹豫地跃入河中,奋力将渔民托举上岸,却因体力不支被河水卷走,献出了年青的生命。闻讯赶来的连长王哲带领排长王佳磊等5人迅速展开搜救。当日7时59分,他们终于找到了骆超强的遗体。战友们说,当时骆超强双腿微屈着,双臂张开,双手向上,保持着救人时的托举状……2011年6月27日,骆超强被内蒙古军区批准为革命烈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追记个人一等功。同年10月,被原北京军区评选为“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新闻人物。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