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军网专题>>正文

话说清明节

来源:中国网作者:任雪峰责任编辑:王李宇薇2015-03-27 10:28

追溯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从“清明”两字说起,据宋代陈元靓的《岁时广记》中所说:“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据《岁时百问》一书也曾做解释:“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可见,清明节是由它所处的时令,在气温、光照、降雨各方面俱佳而得名。清明时节,风和日丽,莺飞草长,柳绿桃红,改变冬季寒冷枯黄景象,大地一片清净明洁。唐代诗人杜牧有诗《清明》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的又是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有着独特的纪念方式。这是一个祭拜祖先的节日,扫墓、祭奠昭示着血脉的继承,使祖先与后代之间有了联系,让年轻一代知道敬老尊贤、慎终追远。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正是这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打马球、荡秋千、蹴鞠、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的习俗。其实民间长期有着清明踏青的习俗,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极其生动地描绘了宋代清明时节,京都人民踏青郊游,市集买卖的热闹情景。

如今的清明节,其功能也不外乎这些:首先,扫墓踏青令人精神得到慰藉,身体得到锻炼,自身清爽了许多,而且也联络了同行者的感情。其次,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弘扬,节俗的兴盛,宣扬了中国传统中的孝道伦理,强调了亲人间的感情联系,促进了人文精神的弘扬。三是有利于加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国家统一大业,团结海外侨胞。不管是台湾同胞,还是海外侨胞,他们清明祭祀祖先的习俗由来已久,让华夏炎黄子孙早日归于一统。

当2008年清明节来临的时候,清明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节日习俗,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要让它的内涵和庆祝形式重新丰富起来。摈弃陋习,文明祭祖的呼声成了国人共同的心愿,让这个法定的清明假期真的“清明”起来。文明祭扫、祭祀正逐渐成为清明节活动的大趋势,时代在变,扫墓的方式应当更文明、更健康、符合时代要求。文明祭扫千姿百态,鲜花祭奠、植树祭扫等文明祭奠新风正悄然兴起,辽宁某地的公墓推出了“烧纸换鲜花”文明祭扫活动,天津的“无烟祭扫”新理念得到市民的认同,网上祭祀也在逐渐兴起,设立专门的祭祀网站,亲朋好友在网页中为死者献上一束鲜花、留一支歌曲、点一根蜡烛、种一棵松柏或留下祭文。重孝道,讲求慎终追远,中国人给了清明节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扫墓祭祀”,“郊游踏青”到“咸与众乐”再到“网上祭祀”,我们可以看到,节日还是那个节日,意义却代有不同。

清明休假制度,为人们祭祖扫墓、亲近自然带来了便利,而从更深远的意义看,将是对这个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保护,对恢复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建立民族认同感、文化认同感、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无疑都有直接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