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绍洋:为患者麻醉7万多例无一事故

来源:中国军网责任编辑:王春艳
2015-06-18 10:34

2013年8月4日,被确诊为“肝癌晚期”一年零四个月后,年仅50岁的陈绍洋溘然长逝。

弥留之际,他仍然放不下工作:“如果再给我十年,我会做得更好……”

从医30年,他先后在颅脑麻醉、急危重症麻醉、手术期心脑保护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推动我国麻醉医学快速发展,荣获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7项重大奖项;他完成各种复杂手术麻醉7万余例,未出现一例明显并发症、无一例医疗纠纷……

在生命进入倒计时的最后时日,当医院作出向他学习的决定、补拍一些宣传素材时,身体极度虚弱、一向处世低调的陈绍洋说:“如果报道我,能让社会对医生这个职业更加理解,那我愿意配合采访。”

这就是陈绍洋——

一位人民需要、人民怀念的好医生。

他勤奋好学,从一名护士成长为誉满麻醉界的知名专家

从护士到教授,从技师到主任医师,陈绍洋看似传奇的人生经历,“答案”只有一个:勤奋。

考入第四军医大学护理学校后,陈绍洋的书包里始终装着三本书:一本护理专业书籍、一本三年制大专教材、一本五年制本科教程。就这样,通过自学和旁听,他在护校毕业后不久就自修完成了本科课程。

与陈绍洋共事20多年的西京医院麻醉科主任董海龙说,陈绍洋从医数十年来,每晚坚持学习,几乎没在12点以前回过家。

对妻子罗兰来说,陈绍洋就是个“公家人”:穿公家衣(手术衣)、吃公家饭(单位盒饭)、干公家事。她说,从家里的窗户就可以看见陈绍洋办公室的灯光,结婚20多年,夫妻俩近在咫尺,却仿佛远在天涯。

靠着超出常人想象的勤奋,1995年,年仅32岁的陈绍洋凭借无可争辩的实力破格晋升副高职称,震动全校。之后,从副高职称的技师到副教授、再到教授,他一步一个脚印,从一名普通的中专护士成长为一名军内外知名的麻醉专家。

“陈绍洋是一个把职业信念看得比命重的人,从医30年,他以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恪守着一名人民军医本分。”西京医院政委董新平说。

2012年3月29日,在手术台前连续奋战8小时、滴水未进的陈绍洋,用拳头顶着腹部完成最后一台手术后,摔倒在地。

次日,经超声检查发现,他的肝脏上长有4个鸡蛋大小的瘤子,已顶破肝膜,确诊为肝癌晚期。

在检查确诊前,陈绍洋刚为3名重症病人进行了手术麻醉;此前一周,他曾三次飞往外地参加学术交流。

4月1日,医院紧急为陈绍洋实施了肝脏移植手术。手术仅一个月后,身体刚有恢复的陈绍洋,就执意把病房布置成了办公室。

在陈绍洋生命的最后阶段,第四军医大学校长赵铱民去看他,见他还在病床上看书,就劝他说:“绍洋,你现在的主要任务是休息,别想着工作了。”想了一下又赶紧说,“你要实在忍不住,就看一小会儿吧。”

他待患如亲,患者对他的最高褒奖便是“不分贵贱,一视同仁”

几十年来,“头戴浅蓝色手术帽,身着短袖手术衣,冬天外面裹一身军大衣,风风火火”,是陈绍洋在西京医院的一道独特“风景”。

“他就是一个好医生的代表。好多病人都是他打的麻醉。”麻醉科副主任张西京说,“小跑,他总是穿个拖鞋,裹个大衣,到处跑。半夜任何时候叫他,都是一路小跑。”

“每次路上碰见他,我都苦笑着摆摆手说‘你先走’。”麻醉科护士长王雅丽说,有时她还跟陈绍洋开玩笑:要不要给你买双溜冰鞋,好更快一些?

一天深夜,医院泌尿外科护工刘大姐的母亲突发急性肾出血,需要紧急手术,她忐忑不安地拨通了陈绍洋的电话。陈绍洋二话没说,穿起衣服就直奔手术室。

“不管是谁,都一视同仁,他确实就能做得到。几十年来,天天做,他也做到了。”麻醉科教授陈敏说,陈绍洋对病人的好,在病人、同事和同行中有口皆碑。

即便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多,在做完肝移植、股骨头移植两次大的移植手术之后,陈绍洋心里放不下的还是病人。

肝胆外科护士长李琳说,陈绍洋生病之后,琢磨的就是如何给做器官移植手术的病人镇痛。他还建议护士在给病人拔尿管之前,先给病人输100毫升生理盐水,可使病人拔完尿管后尽快小便,避免感染。

陈绍洋住院短短一个月内,收到上千条祝福短信和200多个爱心卡片,他10多年前抢救过的病人还专程从美国、加拿大赶回来看他。

“按道理,麻醉医生跟患者接触不是太多,患者能这么爱戴一名麻醉医生,他创造了医院的一个奇迹。”西京医院政治部主任马晓伟说。

他爱岗敬业,把麻醉医术做到出神入化,以挽救病人为最大快乐

“外科医生是治病的,麻醉医生是保命的。”陈绍洋生前接受采访时说,“因为,麻醉本身就是一种承受。”

一次,一位车祸病人被紧急送到医院,病人家属要求尽快手术。陈绍洋认为病人呼吸衰竭,氧饱和度降至极限,无法承受手术,当即制止。两天后,病人各种生命体征有所改善,陈绍洋和同事们连夜实施手术,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只有小的手术,没有小的麻醉。”陈绍洋常对学生们说,“医生1%或1‰的医疗失误,对病人来说却是千真万确的百分之百。”

他每次手术后都要总结,揣摩不同个体对麻醉药剂量的需求,成为国内一流的临床专家。

“陈绍洋是院里出了名的拼命三郎,工作量是常人的两倍。他把麻醉医术作为艺术追求,以挽救病人为最大快乐。”西京医院院长熊利泽说。

陈绍洋先后承担世界第二例、全国首例换脸术,世界首例异位辅助性活体肝移植,全国首例心肝肾同期联合移植等30多项重大手术麻醉任务,总结出一整套安全、有效、可行的大器官移植术麻醉方案。

他参与电针预处理脑保护研究,发现了电针预处理有明确的脑保护作用,显著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生存率。这一成果在国内51家医院推广,5.3万余例高危手术患者受益。

2006年6月5日,在医院组织过“党员生日”之际,陈绍洋写下了这样的“格言”:“作为一名医生,我应该饱含着爱心和责任为每一个病人服务;作为一名党员,应该崇尚无私和贡献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

从医30年,陈绍洋无愧于这一庄严承诺。“他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用生命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第四军医大学政委戴旭光说。

2013年7月16日,是陈绍洋生命倒计时的第20天。当晚,陈绍洋用颤抖的手写下了给学校和医院党委的遗书:

“西京医院是我生命中最主要部分。虽然我生命短暂,但为我崇尚的麻醉事业——医、教、研,努力奋斗至今,并不后悔……若我走到人生最后,愿将我的双侧肾脏捐献给所需患者,也算为我的医学事业做最(后)一点贡献!”

“我常有一个错觉,觉得他仍在隔壁大楼宽阔的手术室里穿梭奔忙,如同这20多年里平平常常的每一天一样。”至今,罗兰仍觉得陈绍洋没有离开。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