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军网专题>>正文

南水北调中线北京段发现8处遗址抢救2千件文物

来源:新京报作者:黄颖 等责任编辑:吴昊2014-10-27 10:47

10月17日,房山区南正村,当年的古墓群考古现场已经回填成树林。新京报记者 浦峰

新京报讯(记者黄颖)“文物保护先行”是南水北调工程中一直坚持的前提。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北京段,80公里工程沿线被划分为44个探区,考古工作人员经过勘探“摸底”,最终确定南正遗址等8处遗址发掘区。历时近一年的时间,考古人员从这些遗址中抢救和清理战国至明清时代古墓葬约120余座,保护了2000余件具有重要考古价值的文物。

“摸底”确定8处遗址

自丹江口起,途经湖北、河南、河北等省份,最终入京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穿越了中国古文化中的楚文化区、齐鲁文化区、燕赵文化区等,因此,“文物保护先行”成为南水北调工程中一直坚持的前提。

早在2002年,北京市文物局就已对管线经过之地进行了初步勘探,并在其基础上制定了《文物保护规划》。2005年7月至11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文研所)将南水北调北京段80公里的管线范围划分为44个探区,对考古工作进行“摸底”,并确定南正、岩上、六间房及坟庄、皇后台、顺承郡王家族墓地、丁家洼、前后朱各庄、果各庄等8处遗址发掘区。

一年发掘120座古墓葬

曾参与过南正遗址挖掘的北京市文研所工作人员郭京宁介绍,由于时间紧迫,有时需要多个地点同时进行挖掘。

考古队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在8处遗址中共抢救和清理战国至明清时代古墓葬约120余座,保护了2000余件具有重要考古价值的文物。其中,丁家洼遗址是北京地区首次系统发掘的春秋时期燕文化居址,填补了北京地区东周燕文化考古的空白;而南正遗址出土的陶片、石器、铁器等遗物多达上千筐,能为构建燕山以南地区战国中晚期至汉代早期考古学文化的谱系提供重要支持。

资料显示,8处遗址挖掘中,耗时最长的是房山区南正村北的遗址处,整个挖掘历时半年,共清理了灰坑40座、古墓葬26座等。出土的文物包括陶器、石器、铜器、瓷器、玉器等多种类别。

据当时参与挖掘的工作人员介绍,几乎南正遗址中所有的墓穴都曾被盗过,里面的尸骨已支离破碎,陶罐、铜器等也都是碎片,需要考古人员一件件清洗、拼凑,才形成完整的器物。